">
立秋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一個重要節氣,標志著夏季的結束,秋季的開始。在這個時期,氣溫逐漸下降,天氣變得多變,對心臟健康帶來了一定的挑戰,所以老年人平時更應該注意,預防心臟疾病的到來。
立秋后心臟有“三怕”老年人尤其要注意
怕潮濕
立秋之后,天氣逐漸變涼,空氣中的濕度也會增加。潮濕的環境容易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從而增加了心臟負擔。同時,潮濕的環境還容易引發風寒感冒等疾病,過濕的環境會減少出汗,干擾正常體溫的保持,還會誘發心率和血液流速加快,對于既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來說,會增加心臟負擔,導致動脈斑塊破裂,形成血栓,甚至誘發心絞痛,心梗等嚴重心血管事件。而且悶熱潮濕的低氣壓,還會令人心情郁悶,煩躁,導致腎上腺激素分泌增加,從而增加心率和血壓,嚴重的話會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死。因此,老年人在潮濕的環境中應注意保持干燥,避免長時間暴露在潮濕的環境中。
怕缺水
研究證實,多喝水對身體好。而對于心血管疾病患者而言,身體缺水是非常危險的,隨時可能會奪走寶貴生命,因此心臟病患者要養成主動喝水的好習慣,不要等到口渴之后再喝,每天喝水量不能少于1500毫升。早晨醒來后空腹喝杯溫開水,能稀釋血液,降低血液粘稠度,睡覺前30分鐘喝杯水能預防血栓和心梗,半夜醒來后喝兩三口水能增加身體水分,可保護心臟。所以缺水對本來心血管就不好的老年人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即便立秋后天氣漸寒涼,也要多喝水,對心臟好。老年人應每天保證充足的水分攝入,多喝水、多吃水果和蔬菜,保持良好的水分平衡。
怕忽冷忽熱
立秋之后,氣溫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較大,這就容易引起身體的寒冷和熱量不穩定。忽冷忽熱的環境會使血管收縮和擴張不規律,增加心臟負擔,加重心臟病的發作風險。老年人在立秋后應注意保持適宜的溫度,避免身體受涼或過熱,尤其是在洗澡、穿衣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溫度的調節。天氣過熱時會有大量的水分從汗腺流出,如果不及時補充水分,血液會變得相對粘稠,更易形成血栓,對于本身就存在嚴重狹窄的冠心病患者,可能血管突然堵塞,導致心肌梗死出現。一般而言,28度是比較適合老年人的溫度,如果溫度變化過大,容易引起嚴重的心臟疾病。
做好以下幾點 保護心臟
合理飲食
控制攝入鹽分和油脂
立秋后,天氣逐漸轉涼,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發生相應的變化。此時應適當調整飲食結構,減少高鹽、高脂肪的食物攝入。高鹽飲食會導致血壓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脂肪飲食會導致血脂異常,增加動脈粥樣硬化的患病風險。因此,立秋后應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纖維的食物的攝入,減少鹽分和油脂的攝入,保護血管健康。
適量運動增強體質
立秋后,氣溫逐漸降低,人體的新陳代謝也會逐漸放緩。此時適量的運動對于保護血管健康非常重要。運動可以增強心血管系統的功能,提高心肺功能,降低血脂和血壓,改善血液循環,減少血管損傷。常見的有氧運動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騎自行車等,每天堅持30分鐘以上的運動對于保護血管健康非常有益。
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
立秋后,天氣逐漸轉涼,晚上溫度下降,容易影響人的睡眠質量。良好的睡眠質量對于血管健康至關重要。睡眠不足會導致心血管系統紊亂,血壓升高,心臟負擔加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立秋后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睡眠質量,保持充足的睡眠時間,調整好作息規律,創造一個舒適的睡眠環境,有助于保護血管健康。
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立秋后,氣溫逐漸降低,人體的抵抗力相對較弱,容易受到寒冷的侵襲。寒冷天氣會導致血管收縮,增加血壓和心臟負擔,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因此,立秋后要注意保暖,穿著合適的衣物,避免長時間暴露在寒冷的環境中。特別是老年人、小孩和體質較弱的人群,更要注意保暖,避免受寒。
小結:這些措施能夠有效保護血管,降低心血管疾病的發病風險,提高身體的健康水平。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更好地保護血管健康哦。
來源:吉林12320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