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劉才華(編劇、劇評人)
湘劇《夫人如見》塑造了清末民初時期的獨特女性形象——李閏。長期以來,作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譚嗣同為人們所熟知,也是文藝作品濃墨重彩書寫的對象,而他的夫人李閏則鮮為人知。李閏是中國婦女會的理事,曾倡導女子天足運動、興辦瀏陽女學、收養棄嬰,開風氣之先。
全劇以李閏的心靈成長作為主線,在其成長經歷中,不僅有自發與覺醒,也有混沌與沉淪,這無疑豐富了這位有血性、有柔情的湖湘女性的形象。她的沉淪與成長是相伴隨的。如果說譚嗣同是李閏精神的引路人,公爹譚繼洵則是李閏心靈之路的解題人,譚繼洵在自己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際勸慰李閏,解開了李閏的心結。在與譚繼洵思想交鋒的過程中,李閏赫然發現這個封建大家長心中的悲痛與隱忍,他背負了無法言說的痛苦,悲情中透露著無奈和心酸。精神之結解開的李閏在譚繼洵彌留之際答應了托孤、托家、托愿三重請求,“今日謀強國者,天下匹夫匹婦皆有責焉”。
劇中對于公爹譚繼洵的刻畫,沒有封建家長的刻板印象,沒有晚清大員的執拗、頑固、偏激。某種程度上來說,譚繼洵能夠放下尊嚴勉勵兒媳,能夠預見譚嗣同的未來價值,是極為難得的。見李閏則見譚家,又可窺見那一時期的湖湘精神,正是這種精神,催生了近代湖湘革命的種子。
李閏倡導天足運動、興辦女學、收養棄嬰,開風氣之先,一切都受到譚嗣同精神感召,都有蹤跡可尋。女性命運一直是編劇羅懷臻作品的聚焦點,從越劇《西施歸越》的西施投江,到川劇《李亞仙》的刺目勸學,羅懷臻都將現代意識注入這些歷史中的果敢女性的生命歷程中。
這部劇中,沒有神化的英雄,更沒有只見道德標桿不見活人氣息的守節遺孀。譚嗣同祠堂落成,劇作在此時設置了時空穿越的橋段,二人跨越生死再度重逢,令人動容。此時,李閏垂垂老矣,譚嗣同風采依舊,李閏羨慕他的風采依然,而李閏也成了譚嗣同羨慕的人,因為她在譚嗣同思想的引領下,做了他未竟之事,她是一個真正的實干者。
在祠堂內,在譚嗣同“夫人哭吧”的柔聲中,劇作通過李閏的“十哭”來達到情感的最高潮。“十哭”是編劇技法,更表現了李閏最為柔軟的一面。女性的堅韌、隱忍、嬌柔、可愛,通過演員的唱念做打一一道來。在譚嗣同循循善誘的引導下,李閏發現夫妻間精神上的和諧。這里濃烈的情感正映照了譚嗣同死后李閏將自己的字號改為“臾生”的行為,表明她含悲忍辱暫且茍活之意,體現二人對于情感的堅定與守望。
在劇末的“與君相逢橫水”章節,舞臺上的李閏通過一襲紅色套裝完成了真正意義上的現代轉變。置辦這身現代套裝的時候,年輕的李閏的內心還是一位傳統女性,“不好意思”接受新式的服飾,而在年老時穿這件衣服則顯示出她從傳統到現代的轉型,服飾與心靈之間形成了互文關系,一襲現代紅衣套裝的李閏,成了現代女性。這與開場時的傳統服飾形成對比,李閏終于成長為“走到臺前”的現代新女性。
《夫人如見》舞臺美學簡潔空靈,表現了劇目中“虛與實、生與死、真與幻”的關系,也與劇中推動情節發展的“信”這一重要媒介相映成趣。在舞臺上,刀斧手與剪影共同作用,勾勒出譚嗣同被砍頭與王朝的消亡,可在此基礎上增加更為明晰的表達語匯,增加劇作的形式感。
此外,譚嗣同死后李閏通過一系列的動作來展現喪夫后的癲狂,以此來渲染一個女子的心靈悲痛,這種癲狂本身是極具震撼力的,但是在人物塑造中美感有所欠缺,需通過藝術化的手段處理瘋癲的表象與形態,使其更具美感。這部作品的美學追求是現代的,但它同時也是屬于湘劇的,可以在現代手法的基礎上兼容戲曲的身段之美,使內容與形式達到更好的呼應。
縱觀湘劇《夫人如見》,我們可以看到主創團隊的現代品格、美學探索與變革劇場的追求,這是時代進程中戲曲創作者所需要的重要品質。期待湘劇在未來贏得更多的青年觀眾群體,彰顯湘劇的藝術新高度。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3日 16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