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講述】
各地教師代表共話教育家精神的感召與激勵——
躬耕教壇,為國培育棟梁之才
編者按
近日,全國優秀教師代表座談會在京召開。習近平總書記致信與會教師代表,在第三十九個教師節到來之際,代表黨中央,向他們和全國廣大教師及教育工作者致以節日的問候和誠摯的祝福。在信中,習近平總書記充分肯定廣大教師為國家發展、民族振興作出的重要貢獻,深刻闡釋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賦予新時代人民教師崇高使命。
連日來,全國各地教師和教育工作者倍感溫暖、信心滿懷。如何不負習近平總書記囑托,以教育家為榜樣,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培養更多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我們邀請各地教師代表共話感召與激勵。
貴州貴定縣,教師與學生寫生歸來。新華社發
教育乃我之事業 科學乃我之生命
講述人: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 高銘暄
到今年,我已經從教七十年整了。這七十年里,我始終將“教育乃我之事業,科學乃我之生命”作為人生信條。作為一名老師,我是幸運的,全程參與了新中國第一部刑法的制定,成為新中國第一位刑法學領域博士生導師,撰寫了改革開放后第一部法學學術專著,主編了第一部統編刑法學教科書,為我國刑法學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貢獻了綿薄之力。黨和國家也給了我極大的鼓勵,授予我“人民教育家”和“最美奮斗者”榮譽稱號。
去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國人民大學考察調研,我有幸作為教師代表發言。總書記勉勵廣大教師“努力做精于‘傳道授業解惑’的‘經師’和‘人師’的統一者”“做學生為學、為事、為人的大先生”。
今年教師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了教育家精神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這將更好地引導廣大教師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初心使命,矢志獻身黨的教育事業,引導全社會更好地理解教師這一群體的價值和品質,進一步營造尊師重教的良好氛圍,也讓我對人民教師這一神圣職業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師要提高政治站位,以“國之大者”為使命所系。教師要有強烈的家國情懷,把個人的“小我”融入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大我”之中,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己任。從教以來,我努力把“黨辦的大學讓黨放心、人民的大學不負人民”的精神品格轉化為力量之源,賡續紅色血脈,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
教師要有深厚的育人情懷,以教書育人為第一職責。作為“太陽底下最崇高的職業”,教師所享受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榮譽感,來源于日復一日的辛勤耕耘和年復一年的默默付出。如果沒有正確而持久的精神引領和價值引導,教師安心從教、精心從教、長期從教、終身從教就無從談起。我雖然已年近期頤,卻依然堅守教學科研一線,始終秉持仁愛之心,注重因材施教,引導學生守正道、求真理。
教師要有扎實的鉆研精神,以求是求新為根本追求。建設教育強國,要求我們與時代同頻共振,把握教育規律,提出新的教育思想和模式并身體力行,既善于發現并解決關系黨和國家教育事業發展全局的重點難點問題,又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日求精進,成一家之言。最近我在做兩部刑法學著作的修訂工作。我會克服困難,爭取在明年96歲生日之前完成。
“為國家哪何曾半日閑空”是我最愛的一句京劇唱詞。我十分敬愛的紅色教育家、中國人民大學老校長吳玉章先生在其自勵詩中曾寫道“一息尚存須努力”。在身體允許的情況下,我還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爭取老有所為。我愿與廣大教師一道,弘揚踐行教育家精神,傳承紅色基因,忠誠于黨和國家的教育事業,不斷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培育新人、輸送力量。
擇一事,終一生
講述人: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學校長 蔡小雄
我1993年參加工作,三十年來已經帶了十屆高中畢業班,先后在四所學校擔任過校長,承擔了浙江新高考改革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試點等工作。近年來,我積極投身浙江山區海島“縣中崛起”教育共富項目,與川西高原六所縣中建立了密切幫扶關系,為東西部教育均衡發展貢獻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大力弘揚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論述,高屋建瓴地闡釋了教育強國建設道路上廣大教師應有的精神風貌,為廣大教師確立了高位精神追求。這將對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培養高素質教師隊伍,實現教育高質量發展產生深遠影響。我將以教育家為榜樣,做好時代新人的培育工作。
首先,踐行立德樹人,提高站位、堅定信念,做教育事業的篤行者。心懷“國之大者”,做到“擇一事,終一生”,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日常教育工作。組織教師深入學習以竺可楨老校長為代表的大批愛國教育家先進事跡,將“立志、努力、為公”校訓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持續深化教師激勵機制改革,積極鼓勵全體教師以實際行動踐行教育家精神。
其次,錨定教育強國,潛心治學、求是創新,做教育改革的探索者。圍繞“培育有家國情懷與人文精神,追求卓越、引領未來的時代青年”育人目標,深化教育改革創新,為學生卓越發展奠強基,為教育改革發展開新途。
最后,服務國家大局,開放協作、輻射引領,做“教育共富”的踐行者。做好省內外學校的結對幫扶,為共同富裕路上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作出新探索。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合作,為教育強國作出新貢獻。
云南麗江華坪女子高中校長張桂梅(右)與畢業班師生交流情況。新華社發
是教育所需,更是教師所盼
講述人: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副校長 許志良
從一名普通專業課教師,成長為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師教學創新團隊負責人,這是我從教17年里完成的嬗變。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后,我對于好老師的標準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立足職業教育崗位,我會當好三種角色,服務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
作為一名普通專任教師,要努力踐行教書育人使命。我將胸懷“國之大者”,與新一代信息技術同頻共振,努力成為新技術教學資源轉化的專家、數字化教學場景建設的行家、技術攻關與成果轉化的能手,做職業教育改革的踐行者。
作為教師隊伍建設負責人,要著力打造高素質教師團隊。我將牢牢樹立“躬耕教壇、強國有我”的志向和抱負,推進落實職業教育教師評價改革,堅持師德師風第一標準,建立教師分類發展通道,激勵教師持續深耕教學科研。推進卓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與頭部企業協同建立教師工作站和聯合攻關平臺,切實解決教師工程實踐難題,將工程研發項目轉化為教學資源,推進科教融匯,提升“雙師型”教師隊伍素養。
作為一名職業教育辦學實踐者,要不斷改革創新。學校將勇于擔當、銳意創新,深化產教科融合互促人才培養改革,為高科技企業源源不斷輸送急缺人才。錨定創建世界一流職業院校目標,積極推進學校辦學理念和模式改革,推動產教研融合發展。與頭部企業協同建好高等工程師學院,大力培養數字化現場工程師。積極打造產教融合共同體,強化課程、教材、教師團隊建設,持續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
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孩子心里生根
講述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喀什地區巴楚縣童夢幼兒園園長 艾米拉古麗·阿不
堅持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育從娃娃抓起,讓邊疆和民族地區的孩子享受優質的學前教育、擁有美好的童年、開啟人生的希望,這是我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應盡的職責。
黨的十八大以來,新疆教育事業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取得了歷史性進步。我所在學校發生的巨大變化就是新疆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一個縮影。
現在,孩子們入園免費,每天都吃營養均衡的“三餐一點”,早餐保證1個雞蛋、1袋牛奶,午餐和晚餐保證75克肉,午間點心有120克新鮮水果。適齡兒童都愿意上學、喜歡上學,沒有一個孩子因為家庭原因而上不起學,家長們越來越滿意。
不僅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師隊伍規模與素質也都得到了提升?,F在,通過國家公費師范生計劃、“組團式”教育人才援疆、南北疆掛職交流計劃等來南疆任教的老師越來越多。我所在的幼兒園,很多從其他省區市來的老師現在都已經留了下來。教師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能力全部達標,學歷水平和保教能力都得到了大幅提升。
我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校園文化創建、幼兒教學體系,融入孩子們的日常生活。幼兒園里,各族小朋友混班上課、混合住宿、混合游戲,學在一起、吃在一起、玩在一起、長在一起,不僅自然而然習得了國家通用語言文字,也讓民族團結的種子植根在他們心中,伴隨他們一同成長。
作為一名邊疆地區的幼兒園教師,我將用自身的理想信念、愛國之情、報國之志,喚起孩子們對祖國的熱愛、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對中華文明的自豪感,讓他們心里民族團結的種子結出豐碩的果實。我會以人民教育家為榜樣,把教育家精神作為自己的行動坐標,努力辦好讓黨放心、人民滿意的優質幼兒園,做好維護民族團結的表率,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在安徽黃山市程大位故居,一名數學老師為孩子們介紹珠算知識。新華社發
教師因材施教,學生才能各展其才
講述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清華附小校長 竇桂梅
回想自己30多年的從教生涯,從一名替補教師成長為一名語文特級教師,從一名班主任晉升為一所一體化集團學校的大班主任,我時刻提醒自己,只有勤學篤行,才能筑牢成長進步的基石;只有站穩三尺講臺,才能收獲學生的喜愛和同事的敬重。
教室是孩子們另一個溫馨的家。小學六年中,孩子們要在教室里度過2000多天,這些日子如何才能快樂而充實?在清華附小,我們設計了班級第一、第二、第三班主任機制,提倡“在班級里照見自己的未來”。我帶領全體教職員工投身班級建設、沉浸于班級文化,像研究家庭生活那樣,精心研究兒童在校在班的每一天。
擔任校長以后,無論多忙,我都堅持“一日蹲班”,并要求年輕教師們也這樣做。一日蹲班,可以幫助年輕教師更好地面對學生的個體差異,更好實現因材施教。從一門學科到全學科,從一所學校到一個個班級、一個個兒童,哪里有經驗就在哪里汲取、分享,哪里有問題就在哪里分析、解決……只有教師因材施教,學生才能各展其才。育人智慧的獲得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日復一日的實踐磨礪中,把教書育人化為畢生的理想志趣。
為了更好托舉教師成長,近年來,清華附小不斷與時俱進,以不同的年度主題確定教師成長坐標,比如,2019年的“成就一支有定力有方向感的教師隊伍”,2020年的“做永遠擁有‘五四青年’氣質的教師”,2023年的“把目標化作習慣,用標準丈量腳下的路”。
建設教育強國,基點在基礎教育。新征程上,我們會勇立教育改革和發展潮頭,自信自強、踔厲奮發,不負黨和國家賦予我們的使命與責任。
至誠報國,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講述人:北京林業大學材料學院教師 孫卓華
公派留學歸來后,我選擇加入北京林業大學這個大家庭。還記得那年教師節,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收到了學生們的祝福。我感受到了初為人師的喜悅,更體會到作為一名人民教師所要承擔的責任和使命。
我國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在大學畢業時,鄭重寫下了“振興中華,乃我輩之責”的誓言。歸國后,這位戰略科學家像陀螺一樣不知疲倦地旋轉,帶領團隊突破國外高精度探測裝備技術封鎖,推動中國真正進入“深地時代”。我也暗下決心,爭做生物質領域的開拓者,推動中國占領“雙碳時代”生物質新能源的高地。
回國三年來,周圍總有朋友追著我問:“你為什么當老師?”作為一名公派留學生,我始終記得自己肩頭的擔子。公派留學行前培訓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施一公教授的話久久縈繞在我的耳邊。他說:“中國在全速發展,國內的同齡人腳踏實地推動著她前進,我不想只做一個大洋彼岸的旁觀者?!?/p>
國家給了我巨大的支持和有力的保障,現在正是我學成歸國、報效祖國的時候。我要做祖國建設的參與者,面向國家需求,攻克“卡脖子”難題。作為一名年輕教師,我不斷告誡自己,要在樹立國際視野的同時,堅持從我國國情出發,不斷調整、優化自己的研究方向,懷揣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靳曉燕 張勝 王斯敏)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3日 07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