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線講述】
“做鄉村文化的忠實守望者”
講述人:河南省商丘永城市苗橋鎮文物館館長 張化先
光明日報記者丁艷、王勝昔采訪整理
苗橋鎮歷史悠久,文化厚重。明清《永城縣志》記載苗橋鎮有北宋開國元勛苗訓墓,黃老家村是明代戶部尚書黃運泰的家鄉。苗橋鎮也是古睢水流經之地。鎮內不少村莊都散落著大量古代碑刻,由于風雨剝蝕和土地采煤沉陷,古碑損壞現象嚴重。作為苗橋鎮文化站站長,我看在眼里,愁在心中。這么多古代碑刻如果任其損壞,太可惜了。這些古碑記載著歷史文化和風土民情,是珍貴的古代石刻藝術品,應該保護起來。
為了讓大量散落于田間地頭的古碑集中起來,苗橋鎮決定修建石刻園,作為展示苗橋歷史文化的窗口和鄉村文化旅游的示范點,并將這一工作任務交給了我。
為了搜集這些石碑,我時常奔波于各個村莊,調查訪問,將散存和施工發現的古碑,全部運到石刻園保護起來。我開著一輛破舊的小型面包車,車的后備箱里,時刻放著鐵锨和撬棍,將下鄉時在路邊村頭發現的被遺棄的小塊古碑隨時搬運到車上,拉進文化站。對于外地倒賣石碑的文物販子,我多次將其驅離,并及時采取保護措施,成功地保護了一批古碑。
為了整理這些散落的石碑,我多次邀請永城市的文物和文史專家,對古碑進行分門別類管理,整理文字,制作簡介和標識,修建碑廊。
這些從漢代到民國的石碑像是跨越時空的“老朋友”。保護好這些歷史文化遺產就是保護我們的歷史,就是保護我們的民族文化。現在,苗橋古代石刻園已成為永城市文物保護單位、鄉村文化旅游示范點、國家3A級旅游景區。
2022年春,我在負責的曹樓村王莊美麗鄉村環境治理中,根據群眾提供的線索,意外發現一處古代文化遺址。經文物部門調查勘探,確定為大汶口文化類型遺存,為豫東首次發現。我動員村民將撿拾到的文物交給有關部門,又在該村宣傳保護遺址的重要性。在治理村坑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一些新石器時期大汶口文化玉器和彩陶,這是河南省首次發現的大汶口高等級玉器,專家判斷王莊遺址是一處史前時期的高等級聚落。
如今,苗橋鎮建立了永城市首家鄉鎮級文物館,并納入編制。我們對宋代開國元勛苗光義墓群和歷史故事加以保護,全國苗氏宗親數次組團到苗橋尋根問祖。我們對明代戶部尚書黃運泰家族碑刻進行搜集保護,整理出黃門書院等歷史故事,教育后人。我們建立起永城首家石刻園,收集大量古代石碑、石刻等,豐富了文化內涵,填補了歷史空白。
文化是鄉村的靈魂,文化興,鄉村興。作為黨員干部,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愿意做鄉村文化的忠實守望者。
《光明日報》(2023年09月19日 05版)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