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林陽
打開手機,跟著生物學家觀察生活中的花鳥魚蟲,聽名校教授解讀文學經典《紅樓夢》,向物理學家提問《三體》中的物理問題,聽哲學研究者分享生活與哲學的思考……近幾年,知識類短視頻迎來了井噴式發展,觀看知識類短視頻逐漸成為一種新的閱讀形式。
知識類短視頻之所以受到青睞,無外乎是因為它滿足了人們學習和自我提升的需求。從天文地理到自然科學再到詩詞歌賦,不論是作為業余學習,還是拓寬知識面,短視頻越來越成為書籍之外的一種資源。短視頻平臺上的創作者,或是人們耳熟能詳的學術“大佬”,或是耄耋老人,或是中小學生,但無一不是對小眾領域有所鉆研的愛好者,通過各種知識與經驗的分享,為人們了解世界、觀察生活提供更多新奇的視角。此外,不少名校也充分利用短視頻推出課程,在云端建立起“第二課堂”。比如,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8月,抖音雙一流大學覆蓋率增長至93.2%,一級學科覆蓋率100%,共有400位教授、45位院士、4位諾獎得主用短視頻和直播分享前沿理論和研究成果。
借由科學小實驗、動畫特效、面對面授課等形式,短視頻讓抽象知識變得更有實感,同時打破了時空限制,讓獲取知識不必非要端坐在書桌前,而是可以在各個時間、各個地點進行。而這也正是知識類短視頻的魅力所在。
不過,看知識類短視頻是否構成對傳統閱讀媒介的消解?類似話題的討論,自進入互聯網時代以來就從未停止過。上海理工大學《短視頻時代的閱讀研究》指出,伴隨閱讀介質的演變和發展,人們的閱讀方式也在不斷變化,如今已經發展成為多種閱讀形式融合發展的新階段。客觀地說,人們用網的時間變多了,看紙質書的時間自然會減少。但也要看到,知識的攝取效果不應以學習時長或形式來衡量。如今,人們獲取知識的意愿比以往更加強烈,如果能夠將互聯網作為學習工具,則能顯著提升學習知識的效率,讓學習“事倍功半”。而且,互聯網媒介增加了學習途徑,也令學習形式更生動直觀。書頁上所能承載的信息,轉換成了視頻中更豐富多元的內容,給人們帶來了更豐富的閱讀體驗。
短視頻與紙質書不是此消彼長的替代關系,它們作為知識的載體,互為補充。正如一些紙質書籍會附上視頻講解,增進讀者理解一樣,有人將短視頻內容進行系統整合,沉淀為一本書籍。比如,抖音知識創作者“動物學博士”是兩位來自中國科學院的生物學家,也是科普教育工作者,常利用短視頻講解昆蟲學知識。在短視頻內容的基礎上,他們聯合中信出版社推出書籍《讀蟲記》。在這本書中,作者用流暢幽默的語言和精心拍攝的圖片,給讀者帶來了如觀看其短視頻作品一般的生動體驗,講述了昆蟲在整個人類發展歷程中扮演的角色。這種短視頻作品向紙質書籍的轉化,說明了知識并不區分載體,也不因其所呈現的形式不同而有高下之分。相反,由知識短視頻沉淀而來的書籍,可能因為吸納了讀者日常的建議和訴求,在內容上更貼合讀者需求,一定程度上避免知識生產陷入“閉門造車”的窘境。可見,知識在各種閱讀形式之間自然轉換和流淌,為的只是給讀者更好的閱讀體驗。
此外,短視頻也為傳統閱讀媒介提供了一個傳播平臺。比如,作家和短視頻創作者,可以通過短視頻將自己的書或是閱讀紙質書的感想分享給更多人,還能在評論區找到志趣相投的“同好”;圖書出版社也能用短視頻拓寬新書宣傳渠道,觸達更多潛在消費者。
當短視頻成為知識的載體,當短視頻閱讀與紙質書閱讀互相助益,知識獲取將變得更觸手可得、豐富有趣。目前,短視頻平臺上已形成一股學習知識的風尚。據《2023抖音公開課學習數據報告》顯示,過去一年,抖音用戶搜索了275億個知識相關的問題,平均每個用戶搜索了45個知識點。未來,知識傳播還會以何種形式出現?面對新技術的不斷發明與更迭,只要“萬變不離其宗”——使其更好地為打破知識壁壘、提升閱讀體驗所服務,我們不妨多一些包容和想象力。(林陽)
來源:光明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