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國家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進入新時代對“三農”問題的深刻把握,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與此同時,當今世界正在經歷新一輪科技革命,數字經濟正成為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在雙重推動力下數字鄉村建設成為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突破口。在鄉村振興戰略進程中,數字化財務管理是數字鄉村建設發展的關鍵手段,是建設高效、有序財務管理模式,實現財務信息化的基礎。文章從農村財務數字化管理的實際意義出發,結合財務數字鄉村發展的現狀,有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鄉村財務數字化振興的有效策略,以此進一步深化我國農村財務數字化建設。
農村財務是指村集體組織對農村集體資產的管理,是非營利性的財務管理活動,包括對集體資產的收支、分配及使用的核算、登記、監督、控制等事項。
發展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有利于農村財務管理的規范和高效。數字化財務管理是基于大數據信息技術基礎上的財業一體化操作,通過專業的財務處理平臺來約束財務人員的數據處理、分析工作,使財務人員的操作更加規范,從而有效避免財務管理工作的隨意性和不嚴謹性。同時,通過制定標準化的財務信息處理流程來劃分財務管理權限,清晰界定財務工作職責,分清經濟責任等。此外,由于數字化財務管理能夠實現從數據輸入到賬表自動生成的標準化管理,財務人員不需要過多地進行簡單重復性的工作即可實現數據的錄入和財務數據的輸出,提高財務數據的準確性,能夠對海量數據進行即時處理和財務數據分析,實現數據處理與分析的高效性。從“各自為政”到“集思廣益”,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建設為農村財務“提效”。“整合”是其建設的核心,有助于打破傳統農村財務各個部門、各個條線之間的業務障礙和信息壁壘,實現各類財務信息的快速流動和實時分享,有利于提升農村財務的管理效率。
發展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有利于提高農村財務管理水平。利用財務信息系統能夠實現財務流程與現代化管理方式的高水平發揮,防止由于財務人員操作的不規范所帶來的財務風險。同時,數字化財務管理方式能夠實現對財務信息的實時處理,確保財務信息傳遞的及時性,
并與業務系統高度融合,實現高效便捷的財務管理工作方式,提高農村財務管理水平。
發展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有利于保障農村集體財產安全。數字化的財務管理系統可以實現對農村經濟活動的信息全程跟蹤,提高對農村資金流向的監管能力,減少財務風險和非法經濟活動,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財務工作能有效避免很多農村財務管理過程中出現的資金占用、挪用等亂象,有效保障農村集體財產安全。同時,數字化財務管理系統能夠實現基層組織與上級主管部門進行財務數據的實時共享,有利于上級監管部門對基層組織的資金往來、財產流向等進行監督,加強農村財務管理工作的職能監管,強化對農村資金運用的約束力,保障農村集體財產安全。
發展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有利于提高基層組織的財務公信力。傳統的財務管理模式無法實現農村財務信息的公開與透明,使得農民對農村財產使用及資金往來了解不夠,農民對于基層組織財務工作的信任度普遍不高。數字化財務管理模式下的財務信息能夠實現完全公開透明,能夠保障農民對農村財產的知情權,提高農民對政府的信任度。同時有利于基層組織迅速了解農民需求并作出及時反饋,促進農民與基層組織的雙向溝通,提高基層組織的財務公信力。
從外部環境來看,一方面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惠農助農資金逐步到位,林地、土地、魚塘等固定資產被統籌起來,農村集體資產呈現來源多元化的趨勢;加之法治社會和民主社會建設的加速,村民的民主意識和法治意識得到不斷強化,其對農村財務中的權利行使也有了更多訴求。另一方面,隨著數字技術的蓬勃發展,數字鄉村成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落點,依托于數字技術構建的數字共享平臺,農村財務得以在更大程度上被整合優化。從內在動力來看,農村財務管理水平有待提高。農村財務管理手段相對落后,大部分農村地區的村級財務核算手段仍采用手工記賬方式,記賬方式也比較單一;財務管理信息化應用水平較低,財務信息化程度不高。雖然現階段我國屬于高速發展的數字化時代,但農村地區的大數據信息技術普及速度與城市相比仍處于較慢的狀態,信息技術應用率低,且缺乏專業財務人員對信息化軟件進行熟練操作。
在外部環境和內在驅動的疊加作用下,如何優化鄉村財務管理體系,提高財務治理效能,從而助推鄉村全面振興顯得格外重要。
農村財務管理數字化建設雖然高度依賴于數字技術和信息系統,并非數字技術的簡單疊加,也不是信息系統的拼湊組裝,而是以數字技術為底層邏輯、以信息系統為共享平臺,重塑農村財務的管理機制、再造農村財務的業務流程,推動農村財務管理優化整合、提檔升級。
首先,從根本上轉變對數字化財務管理的思想觀念,提高對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的認識。只有從思想上理解數字化財務管理的本質與作用,真正擺脫傳統財務管理的束縛,才能正確認識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積極推動數字化財務管理建設發展。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是服務數字鄉村建設發展的關鍵內容,相關部門加大財政以及政策上的支持,提供數字化財務管理建設的方案和資金保障,在鄉村普及數字知識、牢固樹立數字技術應用的思想理念,以推動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建設進程。
其次,完善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和技術支持,推進數字化財務管理軟件應用實施。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建設發展,需要農村信息化基礎設施和大數據信息技術的支持。從完善農村信息化基礎建設入手,努力提高計算機網絡普及程度,在農村推廣大數據信息技術,創造促進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發展的有利環境。同時,要提供數字化財務管理軟件應用的技術支持,為基層組織的管理人員和財務人員提供包括前期系統培訓、中期系統維護與更新在內的技術支持與服務工作,為農村財務信息化發展提供技術保障。同時有關部門也應為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提供硬件設備及網絡技術的支持,為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制定流程化的操作標準,推進數字化財務管理軟件的順利運行。強化基層管理人員和農村財務人員的數字技能,加強對鄉村管理人員及財務人員財務信息化的培訓指導,提高他們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和信息化處理水平,確保農村財務信息化建設能夠順利開展。
再次,功以才成,業以才興。建設農村財務管理數字化按下快進鍵,人才引育尤為重要。推動農村財務管理數字化建設發展離不開高層次人才,更離不開專業化的高層次會計人才,因此如何培養適合鄉村振興的高質量會計人才是時代所需,形勢所需,也為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提供保障。從對人才的投入、引進、培養、評價以及激勵保障機制全方位進行完善,提升農村會計人才留鄉工作的積極性和穩定性。第一,建立健全農村人才對口培養和人才供需對接服務機制,通過對人才的合理安排,能夠使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組織的經濟收益大幅提升,進一步優化農村會計人才隊伍的結構。第二,整合多元力量,以培養傳統與現代信息技術相結合的人才為核心。會計人才培養要充分考慮學校力量和社會力量的有機結合,將學校培養和社會培養兩種模式進行有機結合,做好農村會計人才的培養。并且,在傳統模式的基礎上融入現代信息技術,將傳統培養模式與“互聯網+”進行有機結合。該模式在傳統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互聯網優勢,將傳統知識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融合,互聯網平臺提供的跨時空培訓和交流使得會計人員能夠迅速了解更全面和新穎的知識。互聯網 + 培養模式打破了傳統的地域和時間限制,農村會計人員可以隨時隨地學習先進的會計知識和會計理念,更容易提高自身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水深則魚聚,林茂則鳥歸。農村數字化財務管理建設以技術為引領,但人才是核心,只有大力引育精通財務、計算機以及投資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才能真正使農村數字化財務服務提質增效,服務于農村財務發展乃至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最后,加強智能鄉村財務公開和數字化(云+5G)財務監督與反饋,規范財務管理工作。通過數字化的應用,智能財務公開和民主理財應該貫徹始末。由于數字化更容易進行管理和監控,智能財務管理的應用更能夠公開進行相應的經濟業務處理。控制層面主要是應完善逐級審批機制、定期報賬機制以及資產登記機制,強化農村財務共享服務的管理;嚴厲打擊專斷獨行、私設金庫、款項挪用等不合規行為,規范財務工作流程,確保財務信息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公開性。在智能財務建設監督過程中,也是可以通過環境會計、生態審計智能的建設融合,互相地核算和監督。以大數據為基礎,智能財務分析為引領,搭建村鎮全局數據平臺,通過手機、網聯網、網點建設、云+5G數字試點財務智能軟件,為鄉鎮財管的所有環節提供數據分析、財務監督與反饋的共享平臺。在這個過程中,要合理細化確定公開內容并且是實行審批制還是備案制都要明確出相關制度,研究探索共享平臺之后,提供的公開形式,增強鄉村財務透明度。建立公開透明的平臺,更能夠推進鄉村建設和鄉村治理,隨著信息化、數字化等的發展,讓更多的群眾參與進來,無形中提升知名度,更容易造就相應的鄉村品牌,推進農業品牌化發展,從而也可以促進農村經濟高質量的發展。
在鄉村振興背景下,數字鄉村建設是推動鄉村高質量跨越式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加快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的關鍵舉措。與此同時,數字化管理創新是未來鄉村財務管理發展的趨勢,也是鄉村財務信息化建設的重要目標。目前,我國農村財務管理數字化建設工作正在穩步推進,我國數字鄉村振興戰略正在邁入全面發展的新時期,這一融合將有力地推動我國新農村建設的步伐。政府和鄉村社區應加強數字化管理的制度創新和技術手段的應用,加強數字化管理的政策支持和法律保障,促進數字化管理創新和鄉村財務信息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和創新,實現鄉村財務管理現代化和數字化管理創新的目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支持數字鄉村建設,發揮財務管理服務在農村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未來,隨著信息技術與農業農村發展的進一步融合,我國新農村財務體系建設必將實現更大更新的發展與跨越。
作者: 白昕煒 山西財經大學會計學院
來源:光明網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