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家是主營扇子技藝制作的傳承人,夫妻倆一個制扇、一個繪畫,相得益彰。”“那里有從紅橋走向世界的奧運禮物,精美的冰壺融匯了鼻煙壺內畫的技藝。”……在北京市東城區紅橋非遺行業新聯會(以下簡稱“紅橋非遺新聯會”)會長楊建業的指引下,記者走進坐落于紅橋市場三層的“非遺傳播孵化園區”。
在這里,不經意間擦肩而過的柜臺可能便是非遺傳承人潛心創作的場景,同時也是非遺產品的展銷平臺。依托紅橋市場,紅橋非遺新聯會為非遺創業者提供了一個蘊含“磁力”的孵化平臺,吸引了150余位設計師和80余位非遺傳承人。在這里,非遺作品不再是孤立的藝術品,它們的商品屬性正在被喚醒。
“非遺技藝需要傳承創新,也需要市場‘造血’激活。”楊建業長期從事非遺傳承保護工作,他認為,這項工作的最大難點,在于如何解決非遺傳承人的生計問題,“并非每一位傳承人都具備經營天賦,非遺若想在市場化中走得順利,亟需‘非遺中介’這一角色的出現”。
2017年起,多位非遺傳承人相繼入駐紅橋市場,400平方米的場地容納了雕漆、鼻煙壺、景泰藍等數十項非遺技藝。紅橋市場為非遺創業人提供了設計、制造、宣傳推廣、銷售全方位平臺服務,解決傳承人從事經營的后顧之憂。
今年6月,東城區紅橋市場非遺行業新聯會正式成立。首批會員有37人,其中包括活躍在紅橋市場的于鴻雁、張鐵成、孫丹威等非遺行業新的社會階層人士。
成立至今,紅橋非遺新聯會先后參與開展了中國內畫大師黃三師徒作品展、中軸線盛世情緣·故宮以東的律動分享會、首屆《前門的傳說》小小傳承人大賽等活動。
不僅如此,依托紅橋非遺新聯會平臺,內畫、景泰藍、竹編、堂前燕毽子、隨園菜等非遺產品得以出現在了第二屆中外地理標志產品博覽會、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簡稱服貿會)、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等大型活動上,這些新場景為非遺展示找到了走向世界的新舞臺。
在今年9月舉行的服貿會上,紅橋非遺新聯會傳承人進行了非遺展示及制作的線上直播,內畫制作技藝傳承人劉東的直播觀看量達30余萬人次,堂前燕毽子制作技藝傳承人殷文的直播觀看量達20余萬人次。
“讓非遺走進生活,非遺自然就能傳承下去。”借助紅橋非遺新聯會平臺,劉東不斷探索更加多樣的藝術表現形式,與內畫技藝結合,讓傳統非遺藝術走進當代人的審美視野。
在紅橋非遺新聯會,還有很多像劉東一樣守正創新的非遺人。“讓有作為的一群人凝聚起一個有溫度的大家庭。”楊建業說,未來將繼續摸索非遺產業孵化、推廣、創新的發展之路,匯聚更多傳統文化的踐行者參與其中,共同推動非遺文化有序傳承。(完)(《中國新聞》報作者 羅魯嶠 報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