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記者 余東明
近日,《法治日報》記者獲悉,素材取自華東政法大學老院長雷經天在延安時期真實故事改編的話劇《立場》首次登上國家大劇院舞臺,并在11月3日隆重上演。
據悉,《立場》由華東政法大學原創并出品,生動展現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領導法治建設的歷史,在2021年年初以《雷經天》劇名首演后,先后獲批上海市重大文藝創作選題孵化項目、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校園大師劇”專項支持項目等資助,入選“永遠跟黨走”群眾性主題宣傳教育重點項目。
“‘把人民舉在頭頂’‘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一面’是中國共產黨法治建設的初心與立場,這次把劇名由《雷經天》改為《立場》就是為了突出這一主題。”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為祿說,“讓‘立場’貫穿法治文化建設始終,是宣傳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與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具體實踐,是繼承和發揚以人民為中心的革命法治傳統的務實之舉,是法學教育必須堅守始終的首要宗旨。”
紅色文化之傳承
雷經天原名榮璞,號經天,1904年出生,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參加“五卅”運動、北伐戰爭、南昌起義、廣州起義、百色起義和二萬五千里長征,曾任陜甘寧邊區高等法院院長、廣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最高人民法院中南分院院長。
1956年起雷經天先后任華東政法學院院長、黨委第一書記、黨委書記,上海法學會首任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首任院長等職,為新中國司法制度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他在延安時期負責審判的“黃克功案”被著名的民主戰士李公樸評價為“為將來的新中國建立了好的法律的榜樣”。
在建黨一百周年之際,華東政法大學結合政法院校特色,聯合上海戲劇學院創排了這一原創話劇,并以雷經天審斷“黃克功案”的經歷為主要情節線索,以現代的眼光回溯、剖析這段歷史,通過傳承紅色文化進一步展示中國共產黨人不平凡的法治建設歷程。
“《雷經天》融黨史題材和藝術之美于一體,通過融合方式將穿越百年的精神力量具象化,并有機地嵌入教學環節和藝術舞臺,這種紅色法治文化的傳播浸潤作用在無聲處聽驚雷、于無色處見繁花。”上海市司法局普法與依法治理處處長張婷婷評價說。
據了解,為了充分講好紅色故事,主創團隊多次邀請專家學者對該劇的情節設置、形象塑造、人物語言和舞美設計等進行精心打磨,還專赴延安采風,深入了解雷經天在延安期間工作和生活情況,切身感受延安革命精神和當地風土人情。
“雷經天的故事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延續百年的人民至上和以人民為中心的宗旨使命。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法治思想和習近平文化思想過程中,我們只有始終牢記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新中國是怎么建立起來的,才能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傳承紅色文化中點燃永不熄滅的理想信念之火。”華東政法大學宣傳部部長虞瀟浩說。
法學教育之符號
“我在劇本圍讀中落淚三次!”扮演革命青年劉茜的學生演員王思棋說,如此年代久遠的一段歷史,只有身臨其境地參與進去才能最真切地感受到其中的精神內涵和情感真諦。
“要讓紅色法治文化成為法學學生思政教育的主線,給廣大學生上好紅色法治文化的第一堂課,系好專業發展的第一顆紐扣。”華東政法大學副校長羅培新說,在漫漫史海中掘取經典人物和經典故事,向歷史尋經驗、求規律、探未來,汲取蘊藏的政治營養和法治思想,并以特有的方式加以呈現,不斷推進法學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融合發展,為今后跨界教學研究進一步探索全新樣本。
據悉,近年來華東政法大學圍繞“雷經天”主題持續推出了多個理論研究、學科建設和策展活動。其中“雷經天法治精神傳承系列活動之人民司法理論研討會”引發學術界和文藝界的深刻思考,多名專家與演藝界人士圍繞人民司法制度發展歷程和法律類文藝作品創作,進一步延展和深化了紅色歷史內涵。“黨和人民的忠實兒女雷經天”人物專題展,則勾勒出雷經天的傳奇一生。這種與歷史人物面對面的“交流”提升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和影響力。
“從延安到上海,從講臺到舞臺”,華東政法大學還組織排演了青春版話劇《雷經天》,整部劇情完全由大學師生“素人”出演,由此開創了沉浸式教育的先河。與此同時,華東政法大學又開設了“《雷經天》與法治文化教育”課程,吸引廣大學生踴躍參與。
其中,《大先生·大師劇·大課堂——上海高校大思政課育人新路徑十年探索實踐》《打造融合培育模式創新中國特色法治人才培養體系》等課題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
“大學就像是倉庫,每個學生都在這里尋找自己想要的東西。其間如果沒有精神導師,學生就不會知道自己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而雷經天就是這樣的靈魂人物,”導演汪起正說,“這部話劇就是懷著傳承法治初心使命打造的,一定能夠和今天的年輕人產生對話,并成為法學教育的一個重要符號。”
法治建設之立場
“聽春水,已在冰封的河底涌動。第一次,把人民放在正義的天平。曾最艱難的決定,也是純凈的初心。把公平交給人民的一刻,未來就有了風景。”這是話劇主題曲里的一句詞,也是最打動人心的一句詞。
“這就是‘立場’,是中國法治建設的立場,也是中國法律人的立場,我們把劇名由《雷經天》改為《立場》,就是要讓這一立場和初心成為永恒的風景。”郭為祿解析說,學校是立德樹人的地方,除了培養學生優秀的專業素養,更要賦予他們精神導引和高尚品德,并影響其執業終生。
近年來,華東政法大學持續推進“院校共建”“檢校共建”與“警校共建”,一大批教育協作平臺和機制如雨后春筍,法學教育已然大踏步地走出高校圍墻,在理論研究、學術交流、實務研討、互聘互派、智庫共享、合作培訓、人才培養、課程建設、實踐教學、數字平臺建設等方面開展合作,為進一步培養和提升社會法治人才素養貢獻智慧和力量。
話劇《立場》走出校門、走出上海,登臺國家大劇院的全過程就是推進法學教育更好走出校門服務社會的全新成果,也是法學教育深層次參與法律共同體建設的實踐案例。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院長蔣傳光教授認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也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司法理念,法學教育就是要讓這一司法理念深入人心,成為法律共同體建設的初心和使命。
華東政法大學校長葉青表示:“在新時代法學教育和法學理論研究中,我們始終要把‘以人民為中心’的革命法治傳統和‘紀嚴于法’的紅色法治精神貫穿其中。具體而言,在教學理念上要全面科學推進習近平法治思想向課程體系、教材體系、教學體系轉化,融入師生的心靈;在體制機制上要將黨的領導貫徹到法學教育全過程;在具體落實中要切實把思想政治工作有機融入法學教育各環節。”(法治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