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評論員 盧霜
近日,電影《我本是高山》舉辦完首映禮便引發了廣泛關注和熱議,除了因為影片是根據張桂梅校長真實事跡改編,高關注度還源于一些爭議。
爭議的焦點主要圍繞影片是否存在“削弱女性力量、污名化女性”展開,有觀點認為,將酗酒父親改成酗酒母親、講述女學生貪玩逃學逛街、女同事懷孕跟校長吵架,以及張校長精神力量來源于信仰卻被矮化成來源于愛情……都是矮化、污名化女性的具體表現。編劇和電影頻道“中國電影報道”欄目官方微博對此進行了回應,主要表達的內容是影片實際上講述的是張老師“拯救了酗酒的母親”“救了三代女性”,且對男性著墨很少等。此外,還有觀點認為,一部為現實人物立傳的電影應與現實高度吻合,不能有藝術化處理。
雖然雙方爭議相持,難以定論,相信所有的爭議也都是出于要維護張桂梅崇高的形象,但需要明確的是,目前這些爭議并不能給張桂梅本人添彩,反而可能會添堵——一方面會讓《我本是高山》影片弘揚的偉大精神被弱化,難以達成通過影片感受大愛、受到鼓舞激勵等初衷,而讓性別之爭成了關注點,另一方面,甚至可能會對當事人張桂梅帶來困擾和誤傷。
所以,所有的爭議不妨回歸影片背后的張桂梅事跡本身,將目前客觀存在的藝術表達和創作的不足,看作是一種遺憾,因為電影本身就是一種遺憾的藝術。
實際上,當前的話題爭議存在一些不良傾向。其一,過分突出和放大影片局部和個別細節,容易讓人忽略了從整體上去感受和把握影片所表達的內容。正如電影制作方回應所提到的,不能因為影片把酗酒父親改成酗酒母親等細節,就忽略其整體內容是體現了張老師通過建校“拯救了三代女性”,這本身就是對女性堅韌、無私大愛的正面形象的渲染和突出。其二,沒有換位思考和包容精神的單純質疑,容易陷入情緒洪流。作為電影,是容許基于現實而適當進行藝術化創作的。雖然也有人認為,像張桂梅這樣的正面典型人物,不需要藝術化加工就足夠偉大和精彩了,但看待影片爭議時,如果沒有基于換位思考的角度出發,就很難理解為仍在世的人物立傳的難度,沒有把握影片整體表達了對張桂梅這一偉大女性致敬的主題,可能也是有失偏頗的,容易讓輿論紛爭被裹挾進情緒的洪流之中,帶來的可能是多方共輸的局面。
當然,當前的爭議也給電影制作方在后續藝術創作帶來思考和啟示。希望所有的爭議能夠回歸對電影背后的張桂梅偉大事業和精神的致敬。質疑“高山”不如仰望高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