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問蒼茫》在央視一套開播。
1925年,青年毛澤東橘子洲頭獨立寒秋,發出世紀之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
昨晚,重大革命題材電視劇《問蒼茫》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開播。作為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重點劇目,該劇把鏡頭對準1921年至1927年,講述青年毛澤東在矢志不移踐行馬克思主義信仰的過程中,逐漸從一名追隨者成長為先行者、開拓者并探索出中國革命正確道路的熱血故事。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原副主任陳晉攜手影視學者、編劇梁振華擔任總編劇,青年導演王偉執導。王仁君、寧理、白客、唐曾、嘉澤、馬少驊、宋佳、吳幸鍵、魏大勛、焦俊艷、牛駿峰、鄭業成等近百位演員共同構筑歷史群像。
“從1921年到1927年,是青年毛澤東踏上革命初程的時間,也是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的早期階段。其間,青年毛澤東帶著馬克思主義追隨者的思考,問大地、問實踐、問人民;年輕的中國共產黨同樣歷經奮斗與創新、挫折與奮起,求索的道路曲折而復雜。”梁振華告訴記者,正如《沁園春·長沙》中所寫,彼時的毛澤東問蒼茫時也悵寥廓。主創希望,電視劇《問蒼茫》能通過再現一代偉人的青春成長、中國共產黨人的早期創業,在對革命先輩初心不改、百折不撓的致敬中蘊含對當代青年的期待。
第一集這樣開篇:湘江滔滔北去,船家不甚明白,江深水急,怎么會有膽大的伢子不坐船而偏要游水。剛出水的年輕人回:“莫管這水有多急,只要摸準了脾氣,照樣有法子治它。”就是在青年毛澤東與船家的一問一答間,《問蒼茫》起筆了。江邊對話交代了主人公的來路——湘江水往北到洞庭,洞庭入長江歸大海,毛澤東剛參加完中共一大歸來;也指向了這位無產階級革命家的未來——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
道路決定命運,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多么不容易。
1921年中共一大之后,到1927年八七會議之時,彼時的毛澤東,不同于“恰同學少年”時書生意氣、指點江山;那階段的中國共產黨,也尚未在武裝斗爭中公開打出自己的旗幟。這一歷史階段,年輕的中國共產黨與青年毛澤東為中國革命尋找出正確道路的歷程,便是《問蒼茫》劇情的主線內容。該劇也是第一部全面、深度反映這一歷史時期毛澤東故事的影視作品。
劇中的青年毛澤東帶著對中國革命之問、國家民族前途命運之問登場。昨晚首播的前兩集,著重描摹了毛澤東從中共一大歸來后全情投入的幾樁大事:創辦自修大學,尋找“真同志”;吸收楊開慧、夏明翰等入黨,正式成立中共湖南黨支部;又赴安源,深入礦井去了解工人的真實處境。呈現自修大學的創辦過程,劇集不吝筆墨,從動議、籌集經費、邀賀民范坐鎮、收拾校舍,到以“我之家世與生計、我之社會批評、我之志愿”三問尋找真同志,均一一呈現。再現中共湖南黨支部的成立,劇作言簡義豐,只見房內一燈如豆,墻上紅旗似火,毛澤東、何叔衡等舉起右手,鏡頭一一掃過他們堅毅的臉龐,中國共產黨成立后第一個省級支部建成了。而探安源煤礦,劇集用一段對話拋出動因。毛澤東向黃愛、龐人銓描述共產主義的理想與抱負,反被黃愛以紙上談兵“將了一軍”。入夜,毛澤東告訴楊開慧,黃愛說得沒錯,他雖務過農,但沒當過工人,“如果不親身走到他們當中去,又談何組織領導他們呢”。這幾樁大事有張有弛、見史也見詩。
某種角度看,整部《問蒼茫》可視為毛澤東作為中國共產黨早期骨干之一的創業歷程。他從參與發展團員、黨員,到發動工人運動,從經歷國共第一次合作到堅決同國民黨右派做斗爭,從發現農民問題是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到提出“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尋路不易,但他以馬克思主義理論探索實踐,在實踐中檢驗真理,一次次實踐探索與理論探索結合,如岳麓書院匾額上所示“實事求是”,他始終索其實證、求其真知、知行合一。
在重大革命題材的創作領域,梁振華此前出任《理想照耀中國》的總編劇。經歷過建黨百年時“熒屏紅旗漫卷”的創作高峰,他將《問蒼茫》定位成一部兼具熱血與青春的歷史正劇:“1921年到1927年,毛澤東的而立之年,他將青春系于國運,將奮斗系于蒼生,始終向下扎根、向上生長。”記者 王彥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