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念李凌誕辰110周年交響合唱音樂會演出現場 羊城晚報記者 劉暢 攝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
“紀念李凌誕辰110周年交響合唱音樂會”近日在廣州星海音樂廳上演。《黃河大合唱》這部讓人心潮澎湃、熱血沸騰的經典作品在星海音樂廳再次響起。
本場音樂會由中國音樂學院院長、中國交響樂團首席指揮李心草,中國交響樂團常任指揮景煥執棒,來自中國交響樂團、中國音樂學院、星海音樂學院的藝術家們聯袂演出,用音樂的語言深情緬懷著名音樂家李凌,追憶他對音樂事業的卓越奉獻。
演出間隙,李心草接受了羊城晚報記者采訪。他深情回憶了李凌的先生之風,并表示廣東是一塊能孕育偉大藝術家的神奇土地,廣東音樂為中國交響樂民族化和中國音樂在全世界的推廣、發展和創新提供了能量。
音樂大師來自廣東江門
李凌是廣東江門籍著名音樂評論家、音樂教育家、音樂活動家,中國交響樂團首任團長、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2023年是李凌先生誕辰110周年。李凌是中國新音樂事業的開拓者,他1913年12月6日出生于江門臺山,曾赴延安魯迅藝術學院學習,他先后創辦《新音樂》月刊,成立“新音樂社”,創建中華音樂院。1949年后,他歷任中央音樂學院教務處副主任、中央音樂學院音工團團長、中央歌舞團副團長。1956年中央樂團(現中國交響樂團)成立,李凌擔任首任團長,1978年任中央樂團領導小組負責人。后歷任中國音樂學院院長、中國文聯書記處書記、中國音協副主席。2001年榮獲首屆中國音樂金鐘獎終身榮譽獎章。2003年11月3日病逝于北京。
李心草對羊城晚報記者回憶道,自己第一次跟李凌面對面接觸,是30年前在李凌家中的小聚:“時間很短,我印象當中是半個多小時不到。李凌先生當時并沒有說太多話。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永遠忘不掉的是他的笑容,他一直很慈祥地看著我笑,鼓勵我好好學習、繼續努力、戒驕戒躁等等。”
李凌在音樂教育、音樂發展、音樂評論、理論研究、音樂舞臺實踐發展的各個方面,都作出了無與倫比的貢獻。李心草感嘆:“我至今都很驚奇,他是如何做到的,他為何能夠在方方面面都做得這么好、這么到位?”
作為著名的音樂評論家、音樂教育家,李凌留下的文字比音符要多。李心草表示:“盡管如此,李凌先生的文字如一部浩瀚的交響樂總譜,他這部總譜需要我們音樂人一代一代演奏下去、傳承下去。我覺得,‘李凌’二字已經不僅僅是個名字,他是一個象征、一塊豐碑,是中國音樂的符號,也是中國音樂發展的符號,還是中國音樂歷史的符號。”
與《黃河大合唱》緣分匪淺
“紀念李凌誕辰110周年交響合唱音樂會”以交響樂《紅旗頌》拉開序幕,交響組曲《海霞》選段、《南國》等經典曲目將相繼奏響。其中,交響組曲《南國》是李凌的代表作品,歌曲旋律優美、飽含深情,極富南國特色,寄托了李凌對家鄉、對親友的無限眷戀。
本場演出的最高潮,則是中國交響樂團及中國交響樂團合唱團、中國音樂學院聲樂歌劇系合唱團、星海音樂學院星·聲合唱團在指揮李心草的帶領下,以近180人的宏大演出陣容,演繹了氣勢恢宏的音樂巨作《黃河大合唱》。
眾所周知,在眾多版本的《黃河大合唱》中,由著名指揮家嚴良堃領導中央樂團(中國交響樂團前身)創作組共同改編的 “中央樂團演出本” 成為后來演出最頻繁、影響最廣泛的版本。從1940年到2015年的75年間,嚴良堃指揮了多達千場《黃河大合唱》。后來,李心草接過嚴良堃的指揮棒,續寫了《黃河大合唱》的不朽篇章。
至今,李心草指揮此曲已達數百場之多,在不斷的演出中,李心草對常演常新的《黃河大合唱》有了更深的見解與感受:“《黃河大合唱》在舞臺上久演不衰,每一次演奏演唱的時候,我都能得到新的體會,都能感到熱血沸騰。新時代,當我們再一次唱響《黃河大合唱》,我覺得更多的意義是一種鼓舞,尤其是鼓舞年輕一代,為了祖國的強大去奮斗、去努力。”
李凌與《黃河大合唱》有深厚的緣分。
1939年4月13日,《黃河大合唱》由抗敵演劇隊第三隊在延安陜北公學大禮堂首演,李凌負責了二胡演奏。
1940年,李凌在重慶創辦《新音樂》月刊后,陸續刊登了《黃河大合唱》歌譜,并參與在重慶的演出組織,《黃河大合唱》演出本總譜(五線譜本)也由李凌從延安帶到國統區。
1942年,《黃河大合唱》在緬甸曼德勒的云南會館上演,這也是《黃河大合唱》第一次在國外演出,李凌擔任了藝術指導。
“我想說不僅僅是《黃河大合唱》,在中央樂團時期的時候,有很多經典的民族化交響樂作品,都是由李凌先生帶頭組織完成的,有原創的,有改編的,還有整理的,比方說交響詩《穆桂英掛帥》這些經典。”李心草對羊城晚報記者感嘆說,“李凌先生始終站在幕后,他以一個組織者的角色來引導大家、號召大家完成作品。我覺得,如果沒有他強大的號召力、感召力和個人魅力,這些作品也許無法那么驚艷。”
廣東音樂為中國音樂走向世界賦能
身在北京數十年,李凌心中依然牽掛著家鄉廣東,粵劇、粵曲和廣東音樂等嶺南藝術瑰寶,是他和家鄉的紐帶。早在延安時,李凌便與廣東籍音樂家組成“五架頭”,在駐地演奏廣東音樂。1953年,他編著出版了《廣東音樂》(1-2集),又于1956年發表《怎樣欣賞廣東音樂》專題文章,為傳承與發展廣東音樂操心勞力。
每次回到家鄉臺山,李凌都會向臺山的廣東音樂工作者了解情況并提出建議。南下廣州時,他最愛欣賞的也是廣東音樂、粵曲、粵劇的表演,撰寫了一系列推介紅線女、譚佩儀、林錦萍、潘楚華、倪惠英、黃金成、余其偉等人藝術成就的評論文章。他曾在文章中表達心中愿望:“我想,廣東音樂經過一段時間的回思、醞釀、積聚精力,多方探索,以求突破,將會出現新的成就,這是可以期望的。”
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李心草亦提到廣東音樂人才輩出。他表示,廣東這塊神奇的土地賦予了藝術家們極大的天賦、孕育了很多藝術家:“李凌、冼星海、馬思聰、林耀基……在風云飄搖、戰火紛飛的年代里,能夠從廣東走出這么多影響中國半個世紀以至百年的偉大音樂家,這非常了不起。”
同時,李心草還表示廣東音樂里有非常豐富的、不同的音樂素材和音樂內容:“廣東音樂為我們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傳承提供了豐富的資源素材,廣東音樂為中國交響樂民族化和中國音樂在全世界的推廣、發展、創新等提供了能量。”
李心草認為,包括廣東音樂在內的民間音樂是我們中國人進行音樂藝術創作所依賴的最根本的東西,也是靈魂所在:“我們所有偉大的作品,它的素材、它的源頭都在我們老百姓身邊,也就是說無論什么時候,我們的創作都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廣大音樂家們認識到這一點、從這點上出發,才能不斷挖掘出更多的素材、創作出更好的作品,才能真正地把中華音樂傳承和推廣下去。而這,也是廣東音樂帶給我們最大的財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