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杭州12月26日電 題:文化觀察:今天我們應該如何走進宋畫?
作者 嚴格 謝盼盼
采訪《走進宋畫》作者李冬君老師,是在杭州南宋皇城遺址鳳凰山下,800多年前,這里也是很多傳世宋畫的誕生地和珍藏地。
作為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榮休教授,李冬君在歷史學界有著“文化江山一女史”的稱呼,她和丈夫劉剛先生一起寫作了《文化的江山:重讀中國史》這樣一部貫通文史的作品,用哲學思辨和詩化語言將數千年中國史一氣呵成。
近日,她帶著新書《走進宋畫:10—13世紀的中國文藝復興》來到杭州,將宋畫的氣韻緩緩展現在大眾眼前,該書展現跨越400年的繪畫史,解讀了近30位名家、近100幅傳世經典畫作,探究了山水、花鳥、人物三大繪畫類別由技入藝以至于境的發展過程。
宋畫一直以來被稱為中國繪畫史中的“天花板”。從10至13世紀,李冬君把這個時段定義為中國的文藝復興,這比從14世紀開始的意大利文藝復興要早3個世紀。
在她看來,在宋畫之前,藝術的表現形式大部分是人物畫,比如畫神仙、圣人、烈女等。人物畫是教化的手段,而非純粹的藝術。
中國繪畫到宋代發生了變革,那就是出現了山水畫。
李冬君說,在山水畫家的筆下,繪畫藝術開始表達內心世界,并有了獨立的表情,那一時期中國文藝復興的標志,是士人話語權的覺醒與表達,他們開始越過唐代從魏晉山水詩,從陶淵明《桃花源記》中汲取營養,開始用山水畫構建自己的理想國。
“我與我周旋久,寧做我。”李冬君用《世說新語》中一句話概括了這一次文藝復興和宋畫的精神內核。
李冬君是學思想史出身,碩士、博士都是學先秦諸子。她從思想史進入繪畫史,因為她覺得只有用思想史才能解讀為什么宋代繪畫是藝術的天花板。宋畫也因為具有思想力,才變得如此璀璨。
山水畫的特征,在兩宋發展中,呈現出各自獨特的脈絡。
北宋時,社會安定,經濟富庶,都市發達,文人為政,印刷術的推廣,知識的普及,使繪畫成為時代風尚,北宋的山水畫家建構“全景式山水”,滿足于一種景仰的心理。如傳世名畫《千里江山圖》,一幅近12米的壯麗長卷,青綠山水,金碧輝煌,承載了大宋王朝的江山理想。
《千里江山圖》作者是王希孟,但除了此畫名不見經傳,李冬君考證,其實這個王希孟就是宋徽宗本人,“做自己”和“做皇帝”,他在《千里江山圖》實現了統一,他畫的就是自己治國理政的“理想國”。
目前《千里江山圖》藏于故宮博物院,上鈐“緝熙殿寶”,緝熙殿是南宋理宗的書房,當年《千里江山圖》也就珍藏在記者采訪李冬君的鳳凰山南宋皇城。
而800多年前南宋畫家在鳳凰山下的創作,“殘山剩水”成為偏安時代的印記,南宋畫家更注重在斗方、冊頁、團扇上,截取“小景式”,回味或攝取自然的營養。如宮廷畫家馬遠喜歡在構圖上以偏概全、以小見大,只畫景物的一角,但又能從中表現出圖畫外廣闊的空間,讓人遐想連篇,人稱“馬一角”。另外一個畫家夏圭畫景只畫景物的一半,故名“夏半邊”。
“殘山剩水”的畫風經常為后世譏諷,但李冬君認為,經靖康之恥南渡之變,除了南方山水與北方相異,無常感使南宋人轉而珍惜身邊實景、珍惜小而精美之物,珍惜有時間感的、可供掌控、近在眼前的美物。就是眼前景是什么就畫什么,真山真水并不都是完美的,自然的美多半是殘缺的美。南宋的這種“小確幸”的殘缺美,在后世發展為不對稱的美學范式影響至今。
令她覺得遺憾的是,不少繪畫藝術史,對宋畫的關注點基本在于尺寸多大,畫家是誰,用什么材料,以及表象的政治觀念的解讀,并沒有進入宋人畫家的精神內在,解析宋畫的氣韻。
“西方的文藝復興是回到希臘,那東方的文藝復興就重新走進宋畫吧?!崩疃f,希望讀者能一起走進宋畫,再次提升和滋養自己的美育,提升對于中國國學的理解,再走出來就會有全新的認知。(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