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鄭州12月29日電 (記者 韓章云)從“手鏟釋地書”到實驗室解謎,再到碳十四測年、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當前,眾多科學技術的加持,讓考古工作愈發精細,越來越多的歷史謎題得以破解。

2023黃河考古論壇暨河南科技考古年會在鄭州舉行。韓章云 攝
12月29日,為期2天的2023黃河考古論壇暨河南科技考古年會在河南鄭州舉行,此次會議由河南文物考古學會、河南省科學技術史學會主辦。會議上,多位考古專家、學者分享了科技考古在理論、技術和方法等方面的創新和發展,一批考古成果對外公布。
以多種同位素分析為例,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員周立剛表示,史前文化交流是一個普遍現象,但目前的研究多限于從器物類型學層面揭示現象,很少涉及背后具體原因或者交流形式。
周立剛介紹,其團隊對位于河南省的澠池篤忠、葉縣余莊、禹州瓦店、郾城郝家臺等仰韶時期和龍山時期遺址同時開展了碳氮鍶氧多種同位素分析,并在采樣策略上對牙齒和骨骼樣本進行同步對比分析,揭示了不同的人群遷移模式。他說:“研究結果表明,多種同位素綜合分析能夠為揭示不同遺址人群遷移活動提供更加豐富的線索,從而打開史前文化交流研究新視野。”

圖為河南葉縣余莊遺址出土文物。(資料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同位素分析對河南淅川溝灣遺址出土的史前青銅小件研究也有“立功”表現。
據鄭州大學考古與文化遺產學院副教授崔天興介紹,其團隊對河南淅川溝灣遺址在2007年出土的兩件青銅小件進行研究,鉛同位素、成分分析顯示兩件青銅器均屬于鉛錫青銅,且鉛含量均在8%以上。而兩件器物的地層學和類型學、碳十四測年顯示其年代屬于屈家嶺文化晚期。
“兩件青銅小件的元素含量分析顯示,溝灣先民們已經意識到了一定的合金配比,對鉛、錫的金屬性能有一定了解。”崔天興表示,這兩件青銅小件的出土,對研究青銅器的來源、青銅冶煉技術的傳播路線以及中國史前時期對青銅器的利用和認識提供了新的材料。

與會專家介紹研究成果。韓章云 攝
考古工作中,古DNA研究也正在發揮強大能力,解密人類遷移流動的問題。
位于河南三門峽地區的虢國是周朝立國前后分封的重要姬姓封國,但是目前對于虢國東遷后的人群遺傳特征以及虢國被晉國滅亡后虢人的去向問題尚不清楚。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武喜艷團隊以與東遷后虢國直接相關的考古遺址李家窯遺址和上河墓地的人骨材料為研究對象,進行DNA研究。
“我們發現,上河墓地人群與古代黃河流域人群有著非常近的遺傳關系,暗示了該人群可能起源于陜西一代,而李家窯遺址人群受到更多類東亞南部的遺傳影響。”武喜艷表示,這項研究為虢國被滅國后虢人的去向提供了有力的證據,也為了解西周時期復雜的人群流動和虢人的遺傳歷史提供了重要的數據支撐。
“科技考古在提高考古學研究水平、拓寬考古學前沿視野以及推動考古學進步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河南省文物局局長任偉介紹,經過20年的發展,河南科技考古已取得顯著成就,研究力量在全國省級考古單位中處于第一方陣。特別在科技考古資源方面,河南表現尤為突出,以時代連續和質量保存好著稱。(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