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西安1月3日電(記者王藝霏、張思潔)帷幕落盡、音樂終止,32歲的“舞劇迷”呂航從觀眾席退場,來到《詩憶東坡》宣傳海報前合影留念。這是她一年內第10次來到陜西大劇院觀看舞劇演出。
在中國,像呂航一樣的“劇迷”有很多。文化和旅游部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全國營業性演出觀演人數比2019年同期增長188.5%,達到1.11億人次,票房收入則較2019年同期增長約84%,攀升至315.4億元。
“文藝演出消費熱潮,離不開近年來中國演出市場的高質量供給,以及中外優秀藝術元素的綜合呈現。”陜西大劇院西安交響樂團品牌總監曹繼文說。
講述人與自然關系的舞劇《朱鹮》、還原青年愛戀與家族興衰的芭蕾舞劇《紅樓夢》、集中呈現一代文豪精神的現代舞詩劇《詩憶東坡》……在呂航看來,這些劇目不僅帶來了視覺美感,還讓她看到中外藝術表達內容與方式相互融合的無限可能。
鳥類,是中外優秀舞劇的主要創作對象之一。朱鹮素有“東方寶石”的美譽,經過40多年來中國的持續保護,全球朱鹮種群數量從7只上升到萬余只,瀕臨滅絕的“東方寶石”也借助舞劇從中國秦嶺飛向世界各地。
26歲的業余舞蹈愛好者張曉玥回憶起舞臺上紅裙白衣的“鹮靈”,仍止不住贊嘆:“無論是編舞、配色還是演員的肢體表現都展現著‘東方寶石’的獨特美感。”
在創作過程中,《朱鹮》用民族舞蹈的獨特舞姿提煉演化出朱鹮的“涉”“棲”“翔”等動作元素,活靈活現的動物形態結合舞臺藝術畫的表現手法。“這使其成為了一部將中國民族風格與外國芭蕾藝術完美結合的舞劇精品。”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戴平說。
在關于中國宋代詩人蘇東坡的舞蹈詩劇《詩憶東坡》中,一段兼具中國太極與西方現代舞特色的男子獨舞,和著古琴悠悠之聲,表達著“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的意境與詩涵。
飾演東坡的舞者蘇鵬解釋說,現代舞蹈和古典詩詞有著相通的神與形的表達方式,這一幕既融入了西方雕塑造型的美學設計,又在音樂節奏和演員動作上講求中國語境下的自然和諧之美。
“國畫、書法、篆刻、古琴、戲曲、武術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都在這部現代舞詩劇中有所體現。”蘇鵬說,“搭配上現代化、國際化的舞臺設計和編舞方式,在視覺上是一種和諧的碰撞。”
《詩憶東坡》的導演沈偉曾斬獲“美國舞蹈節終身成就獎”,近年來他愈發感受到,中國年輕人對文化作品的接受程度和審美水平越來越高,作為創作者,不僅需突破藝術表達方式,還要在主題和內容上下功夫,將中外優秀文化和共同關切融合展現。
“在民族舞劇《趙氏孤兒》中看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忠、孝、信、義,在《朱鹮》中看到人類共同面臨的環境危機,在《紅樓夢》中思考情感與生命,在《詩憶東坡》中建構不同人心中的‘東坡’形象。”張曉玥說,每一部舞劇作品都具有突破年齡、地域、文化背景差異而令人共同省思的力量。
“舞劇的特點就在于肢體表達能夠越過語言的壁壘直擊人心。”沈偉說,“我曾問過法國朋友觀演《詩憶東坡》的感受,他們不需要多余的翻譯或介紹就能夠感受到肢體動作傳遞出的情緒與意涵,因為美的感受無關國界,是自然相通的。”
近年來,《紅色娘子軍》《李白》《孔雀》等一大批中國舞劇享譽世界舞臺,相繼在美國、日本和歐洲、中亞、東南亞、拉美等多個國家、地區展示演出。
“我們希望通過舞劇這一媒介讓不同國家的觀眾感受中國和合文化,感受中華傳統美學風范,體悟人類對美好價值的共同追求。”沈偉說。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