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北京1月4日電 (記者 應妮)人民文學出版社“2024文學中國跨年盛典”五小時不間斷直播活動日前在京舉行。在“愛情和遠方”“懷念和遇見”的主題中,線上線下融合,作者和讀者一同“守歲”,共度一段溫馨時光。

左起:陳魯豫、東西、梁曉聲、李敬澤、顧春芳、張澤群。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作家、第十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梁曉聲,文學評論家、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廣西民族大學教授、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得主東西,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顧春芳,南京大學教授、第八屆茅盾文學獎得主畢飛宇,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北京老舍文學院專業作家、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得主喬葉,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意大利語言文學專家文錚等八位重量級作家、評論家、學者,與特邀主持人陳魯豫、張澤群歡聚一堂。
盛典以“愛情和遠方”“懷念和遇見”文學母題為線,串起數十個樸實感人的微故事。人文社在現場舞臺設置講述區之余,還向全社會發起“微故事講述視頻征集令”,邀請廣大文學愛好者錄制一段2分鐘以內的視頻,講述自己生命中的文學時刻。
因為人們對遠方、對理想的追尋,很多偉大的故事才得以發生。對遠方的理解和認識也隨著個人的閱歷、心境而變化。作家東西分享了切身體驗:生活中真正的遠方,最早是站在村莊邊向遠處眺望,后來到了縣城,縣城也成為遠方;喜歡文學以后,遠方變得無窮遠。梁曉聲則認為,詩不是一定在遠方,詩也可以在當下;詩可能存在于我們糾結的生活中,可能就在身邊,就在書架上。

左起:文錚、畢飛宇、康震、喬葉。 人民文學出版社供圖
因為想念童年時住在北京城南的景色和人物,林海音寫了《城南舊事》;也因為難忘在東北小城呼蘭度過的童年,蕭紅寫了《呼蘭河傳》。畢飛宇認為懷念是一種屬于精神和靈魂世界的高級思維,懷念的質量決定了人的質量。喬葉則動情回憶起15歲之前,懷念至親都健在的時光。
在一段精彩的《將進酒》朗誦表演中,線上和線下觀眾共同感受了國家一級演員濮存昕“遇見”李白所碰撞出的澎湃激情。康震講述了這首詩文的創作背景,談到優秀文學作品的產生正是許多偶然的相遇。文錚分享道,朱光潛的《談美》《談文學》是他在閱讀中最重要的“遇見”。
與專業的創作者相比,講述自己的微故事無疑是對普通讀者文學功底的考驗。據悉,在征集令發出后短短半個月內就有許多熱情讀者發來了自己的微故事視頻,他們年齡不同、身份迥然、地域各異。最終人文社團隊根據切題相關度選取了部分視頻在盛典中播放,其中有求學生活的閃光時刻,有遇到愛情的怦然瞬間,有在文學中抵達遠方的奇妙體驗,也有對2023年的回顧和懷念……這些普通人的質樸講述,觸動了現場嘉賓與屏幕前觀眾的心。
中國出版集團有限公司黨組書記、董事長黃志堅指出,由人民文學出版社首創的“文學中國跨年盛典”接地氣、具新意、有特色,線下與線上融合,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架起橋梁,一同“守歲”,借助文學相聚、相守,共情、共鳴。(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