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晉城1月6日電 題:中國北方鄉村第一明代古城堡:昔日防御式古堡 今朝“旅游打卡地”
作者 楊佩佩 高瑞峰 楊杰英
古城堡依山面水、古城墻綿延起伏、古建筑鱗次櫛比、藏兵洞一字排開、古院落中西合璧……“固若金湯”400余年的湘峪古堡“蝶變”新生,敞開大門迎接八方來客,這座昔日的防御式古堡逐步揭開“神秘面紗”,成為“旅游打卡地”。
寒冬時節,整座古堡銀裝素裹,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靜謐祥和。冬日的湘峪古堡深受攝影愛好者青睞,當地一名攝影師將鏡頭記錄的雪中城堡分享到社交平臺,并感慨“雪后的湘峪古堡,更是大氣靜美,如詩如畫”。
湘峪古堡位于山西省沁水縣鄭村鎮湘峪村,是明代后期戶部尚書孫居相、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孫鼎相兄弟的故居,是孫氏家族為抵御流寇土匪所建。古堡始建于明萬歷四十二年(1614年),竣工于明崇禎七年(1634年),歷時20年修建完成。
湘峪古堡景區負責人趙東東介紹,湘峪古堡為蜂窩式城堡,全為磚石土木結構建造。其東西長280米、南北寬150米,總占地面積約有3.25萬平方米,采用中國古典城池的“內城外郭”模式建造,內部街道、巷道分布有序。
古堡以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和高層建筑為特色,享有“中國北方鄉村第一明代古城堡”美譽。同時,千余米長的城墻,將村落包裹得嚴嚴實實,城墻與城內房屋上的拱形窗孔,密密麻麻,猶如蜂窩,被當地人稱為“蜂窩城”。
曾經有900多口人居住在古堡內,多年前,為發展旅游,湘峪村對古堡房屋進行產權置換,村民遷出古堡,為湘峪古堡的保護性開發利用奠定基礎。
2013年,湘峪古堡被國家文物局選取為“古村落保護利用綜合試點”。在中央資金支持下,當地修繕了古堡內官宅、帥府、延秀院、天繪圖院等重要院落。
近年來,隨著當地加強中國傳統古村落保護、大力推動文化旅游和康養業的發展,這座沉睡400余年的古堡煥發勃勃生機。基礎設施條件持續改善,讓湘峪古堡的文化游覽價值不斷被挖掘。
“沁河流域古堡群是中國北方規模最大、中國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堡群,是古代漢民族堡寨遺留的杰作,堪稱‘世界東方古堡’的代表。”湘峪古堡景區講解員宋娜說,湘峪古堡在沁河流域古堡群中極具代表性,而這座古堡最為玄妙的是它的軍事防御功能。
古堡的南城墻上,蜂窩狀的藏兵洞面向護城河一字排開。洞內設計精巧,宛若迷宮,集“串珠式”和“走廊式”于一體,平時屯糧、戰時駐兵,拱形窗口能瞭望防御,向城外望去,周遭風貌盡收眼底。
古建筑專家表示,藏兵洞在中國古建筑中獨一無二,極富創造力的設計與優良的建筑質量,使其成為冷兵器時代防御工事的杰出典范,更是民間軍事工程的巔峰之作。
為推進文物活化利用,湘峪古堡景區還打造8處文化主題院落。古堡內最獨特的民居“雙插花院”便是一處。該院落外形不僅與歐洲中世紀的教堂相似,也與中國古代兩端插花的官帽相似,這種中西合璧的“雙插花院”全國罕見。
如今,隨著湘皇旅游公路的貫通以及百里沁河生態經濟帶和太行一號示范帶的推進,古堡迎來新的發展機遇。2023年,當地通過企地合作,深挖文化底蘊,完善配套設施,增強旅游體驗,聯合開發湘峪古堡景區。
“目前,湘峪古堡景區正積極創建國家5A級旅游景區,并將鄉村振興與景區發展相結合,帶動周邊村民就業增收。”趙東東說,自2023年3月以來,湘峪古堡景區共接待游客近20萬人次,吸納周邊村落近50人到景區工作,人均年收入超2萬元。(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