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各文博機構打破常規,升級展陳方式,開發文創產品,變著花樣讓參觀者豐富感官體驗,讓文物背后的歷史變得鮮活親切。這股“文物活化”的風,也吹向了蘊含豐富統戰文化的文博機構。
近日,首部講述統戰工作的沉浸式戲劇《星五聚會》在重慶亮相,觀眾不再端坐臺下,而是成為抗戰時期我國民族工商業及各界名人參加的“星五聚餐會”的“座上賓”,切身感受80多年前那個風雨如晦的時代,中共與愛國民主人士同舟共濟的動人時刻。此外,在四川南充,張瀾紀念館推出了一部情景短劇《瀾心家語》,從館長、講解員到“庫房大爺”“門衛大叔”,全員齊上陣,讓該紀念館的主角——中國民主同盟杰出的創始人和領導人張瀾的可敬與可愛,生動地呈現在參觀者眼前。

沉浸式戲劇《星五聚會》海報。受訪者供圖
《星五聚會》:改編自“星五聚餐會”觀眾也是演員
“……前段時間被國民政府百般刁難,以至于勒令停業受審。那邊的同志不愿意妥協,國民政府就把出版社職員和工人全部抓進了大牢!得虧表老、鮮特老走了不少關系,才把大家解救出來。”
在重慶白象街的“西南實業大廈”里,一名青年男子在圓桌旁激憤陳詞,情緒隨著話語內容流瀉起伏,感染力十足。其左右分別坐著兩名民國時期裝扮的女性,她們與席間諸位認真傾聽,神情凝重。若非說話男子作現代人著裝,而且時不時“偷瞄”一眼桌上的臺詞稿,旁人也許真的會以為是哪部年代戲的劇組正在拍攝。
事實上,這是首部講述統戰工作的沉浸式戲劇《星五聚會》于2023年初冬在重慶白象街西泠書房進行的一次路演。說話男子是九三學社社員黃元丁,他是這部戲劇的觀眾,同時也出演一名報社負責人。而現實中,黃元丁是一名資深的牙科醫生。
黃元丁臺詞中提到的“表老”是中國民主同盟(簡稱民盟)杰出的創始人和領導人張瀾(字表方),“鮮特老”是民盟元老、“民主之家”特園主人鮮英(字特生)。劇中以周恩來、張瀾、黃炎培、陶行知、盧作孚等為角色原型,講述各界人士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不懈努力的故事。
據鮮英曾外孫、民盟重慶特園支部主委隆準介紹,《星五聚會》由中共重慶市渝中區委統戰部指導,重慶長嘉文旅出品。劇本根據“星五聚餐會”改編,力求還原歷史真實場景:1942年,山城出現大量走私日貨。多次向國民政府反映無果后,西南實業協會理事張筱嵐(原型為“星五聚餐會”負責人張肖梅)發起“星五聚會”。會上,各界人士就如何驅逐日貨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但各方觀點短時間內難以達成一致,一時拿不出良策。此時,危險悄悄來臨……
與大部分舞臺劇不同的是,觀眾可直接參與演出,切身體驗時局之艱,感受統一戰線的重要性。
陶行知辦學、鄒韜奮的書店
黃元丁那次參演,是九三學社重慶市渝中區委會青工委組織的一場“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奮進新征程”主題教育的一部分。九三學社的青年社員們演出時,民盟盟員、文史研究者余鯤坐在一旁的觀眾席。作為該劇歷史顧問,余鯤從劇本創作伊始就進行了嚴格的把關。
“劇本故事設置的背景是1942年。”余鯤向本報記者介紹,“此前一年,1941年3月19日,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民盟前身,以下統稱民盟)在重慶特園秘密成立,國共以外的政治力量開始團結在一起。這一年,隨著‘救國會’加入,民盟‘三黨三派’格局正式形成。”
余鯤的顧問工作主要是把控劇本中的史實部分,“一是統一戰線這條主線,還有幾條線是抵制日貨、發展平民教育等”。
在平民教育的部分,余鯤把民盟先賢、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放入劇中。“他是劇中‘文理校長’的原型。劇末結束語提到校長在抗戰勝利后積勞成疾不幸逝世,陶行知先生也的確是由于長期勞累過度于1946年在上海逝世。”
“從劇中角色‘新華’身上能看到幾位民盟前輩的身影,比如新聞出版界的胡愈之、馮克熙以及特園工作人員楊復全等,其臺詞設計主要參考了鄒韜奮‘生活書店’被迫關閉的那段歷史。”余鯤說,劇中一些臺詞特意留白,意味深長。“比如‘新華’說‘我想我不說,大家也可能知道是誰了’。如果觀眾對統一戰線、對民主黨派的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就會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人物可以虛構,但情節必須忠于歷史。”余鯤說,很多劇情皆可找到對應的史實。“劇中虛構的角色‘安署川’,其反映的是時任西康省主席劉文輝、重慶市首任市長潘文華(二人均于1944年秘密加入民盟)與中共交往的故事。抗戰期間,劉文輝經老部下牽線搭橋,在重慶與周恩來秘密會見,兩人相談甚歡。劉、潘逐漸向中共靠攏,為1949年的彭縣起義埋下了伏筆。”

情景劇《瀾心家語》演出現場照。受訪者供圖
《瀾心家語》:“15分鐘戲劇”如何講述“張瀾故事”?
張瀾(1872—1955年),字表方,四川南充縣人(今南充市西充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中國民主同盟杰出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的親密朋友。位于四川省南充市的張瀾紀念館近日推出紅色展演劇《瀾心家語》。以“15分鐘情景劇”的形式,生動展現張瀾的高尚品德和良好家風。張瀾紀念館館長陽瓊近日接受本報采訪,介紹這部劇的創作故事。
為何“跨界”排戲?
從清末、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張瀾在不同歷史時期都擔任了重要職務。我們紀念館將他的為官清廉故事以及他教育子女的家風故事整理出來,形成品牌展覽《清廉聞于世·而瀾表方圓——張瀾家風軼事展》。展覽名字里的“表方圓”出自《文心雕龍》中的“珠玉潛水,而瀾表方圓”。
2021年,該展入選了國家文物局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推介項目。當時申報的展覽項目有300多個,最后100家入選,四川有4家,我們是其中之一。
《張瀾家風軼事展》從2019年首展至今,曾在北京、天津、重慶、成都、廣州等地展出,總計接待超130萬人次,讓更多人了解張瀾的光輝事跡、愛國主義精神和清正廉潔的高尚品格。
但是,文物在運輸、保管等方面多有限制,因此很多時候只能以圖文展的形式來呈現。對于年齡較小的參觀者來說,大段文字和歷史照片難免有些艱深晦澀,宣教效果也會打折扣。
2023年9月,中國博物館協會名人故居專業委員會在上海舉行名人故居(紀念館)管理與建設專題培訓班。培訓期間,我館培訓人員一行觀看了其他單位創排的紅色展演劇目,深受啟發。我們為什么不用情景劇這種活潑有趣的形式,來講述張瀾的故事呢?
張瀾在教育子女時誕生了很多有意義的小故事,我們選取了其中幾個,編排成15分鐘的情景劇。情景劇這種形式,第一個優點是時間短,游客來紀念館參觀——預計參觀1個小時吧,花15分鐘看這出劇,輕輕松松就能看完;第二個優點是不占地方,我們一般在紀念館的銅像廣場演出,下雨的話就改到展廳里做室內演出。我們這兒是古建筑,在里面演出是很有感覺的。
如何創作?全員上陣
在策劃階段,我們首先就把演出時間定下來了——今年元旦舉行首次正式演出。去年國慶假期結束后,我們就開始了準備工作。
這部劇的劇本主要由我們講解部的工作人員負責。劇情主要來自《張瀾家風軼事展》里整理好的故事,對白——尤其是張瀾的臺詞,都是原話,不做加工。
比如我們的“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張瀾寫給長子張喬嗇的一封家書,這要如何呈現?我們從張瀾孫女、民盟中央原第一副主席張梅穎的視角出發,呈現她父親張喬嗇收到她祖父張瀾寄來家書的場景。因為張瀾是西充人,我們還找人用西充方言把這封信念了出來。
送這封家信的郵遞員以及張喬嗇的飾演者,是我們游客中心負責安保的工作人員。這部劇中所有演員都是本館工作人員,沒有一個“外援”。要說“外援”,我們請了一名南充大劇院的專業演員,從演員的走位、動作和眼神等方面進行了一些指導。
即使演職人員緊張,我們也安排了“AB角”,“A角”萬一有情況上不了臺,就由“B角”頂上。我和我們館的黨支部書記都是“B角”。
像“郵遞員”這樣的角色,只有一句話臺詞,難度不大。但主角張瀾是最重要的,臺詞也最多,這個角色由我們館藏部的一位老員工扮演。他年紀大了,晚上睡覺時常常會醒,每次醒來他就開始背臺詞,背完又睡,一晚上這樣重復很多次。他跟我說怕自己演不好,我跟他說不用緊張,就像教育你的小孫孫那樣說話就好。
我們館里“口條”最好的當然是講解員,但講解員都是女孩,沒法出演男性角色。比如旁白的角色由講解部一名播音主持專業畢業的員工來承擔,她“聲音出演”張梅穎。因為劇中呈現的是四五個獨立故事,所以我們通過張梅穎對祖父的回憶來串聯這些小故事。旁白的臺詞都是張梅穎的原話,都是《張瀾家風軼事展》里已有的句子,我們沒有“再創作”,只是把這些話安排在合理的位置,起到穿針引線的作用。
最后,由角色“張梅穎”念出張瀾的“四勉一戒”,即“人不可以不自愛,不可以不自修,不可以不自尊,不可以不自強,而斷不可以自欺”。(完)(《中國新聞》報記者 程小路 作者 尹李梅 報道)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