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市密集發文,提出歷史建筑保護要用“繡花功夫”,同時推動各類文物建筑向社會開放。北京城內600多年歷史的會館,屬于比較典型的文物建筑。記者走訪發現很多會館完成騰退、正在修復,還有一些已經活了起來,成為可供市民體驗傳統文化的開放場所。
會館有戲 深挖國粹元素
“我走到這塊兒的時候啊,您就朝這邊轉身,眼神有一個交流。”
“哦,這樣。”
“哎,對了對了。”
時間臨近正午,后孫公園胡同安徽會館的戲臺上,北京程韻社正在進行排練。不一會兒,他們將在這里為北京程派票友舉辦“紀念京劇大師程硯秋誕辰120周年系列演出”。
之所以選擇在安徽會館,是因為這里是京劇發祥地的文化地標。當年,安徽會館的戲樓與正乙祠、湖廣會館、陽平會館的戲樓被合稱為“四大戲樓”,蜚聲京城。程韻社班主呂建儒既是這場演出的組織者,也會在開場節目《武家坡》中飾演王寶釧,“我們是純票友活動,來的也都是票友,一個是為了紀念,也是為了會友。”
在創建于1868年的安徽會館里演出,和在現代劇院演出感受很不一樣。“場地是小了一點,但是那種跟歷史對話、沉浸在傳統氛圍里的感覺,非常棒。”
安徽會館由李鴻章兄弟倡議,安徽籍官員和淮軍將領捐款集資創建,總面積9000余平方米,當時號稱“京師第一會館”。2006年5月25日,安徽會館成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4年,安徽會館經修繕后對公眾開放,以展覽為主。2020年,徽班進京260周年之際,安徽會館又一次全新亮相。這次,這個百年老館成為了中國戲曲學院繼續教育部教學實踐基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椿樹街道傳統文化共享空間。
2021年,北京市推出“會館有戲”系列活動,讓傳統國粹在百年會館再續前緣。
北京市政協常委宋慰祖,從2009年開始對北京明清時期的會館進行考察。當時,北京市現存的不足60處會館建筑,處在亟待保護和開發的困境中。十多年過去了,會館的狀態大為改觀。“這個系列活動,我的感受是非常好,真正讓北京的會館活了起來。我覺得修復建筑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一定要讓傳統建筑和傳統文化,一起活起來。”
2024年1月5日,宋慰祖受邀參加了湖廣會館重啟儀式。“三臺兩院”的演藝新空間,為湖廣會館量身定制的沉浸式駐場戲《湖光洄夢》,讓現場觀眾仿佛經歷一場穿越百年的文化之旅。
稍有些可惜的是,記者到湖廣會館走訪時,工作人員表示,由于設備調試,目前還沒有正式開放。
會館有展 講述文化故事
“您進去看看吧,我給您開燈。”記者正在韶州會館的展廳前徘徊的時候,身后傳來熱情的指引聲。會館工作人員介紹,會館除了周一閉館,其余時間基本都開放,展廳里有廣東韶關當地文化展示,歡迎參觀。
作為中原入粵的咽喉要地,韶州在不同歷史時期都留下自己的獨特烙印,目睹過秦始皇統一嶺南,也遠眺過海上絲綢之路的風帆。清代,韶州府旅京人士在京建立同鄉試館。1868年,位于大江胡同的韶州會館老館廢止,在草廠二條2號的韶州會館新館開張。2013年,韶州會館被核定為東城區不可移動文物。
2023年,東城區推出“煥發會館文化活力伙伴計劃”,與廣東省韶關市等地區攜手推動會館開發與利用,聯袂打造會館活化利用新模式。當年5月,韶州會館重裝迎客。150多年前,韶州會館是當地學子進京趕考居住、休息的地方。現在,成了韶關在北京的文化旅游展示窗口、鄉情聯絡場所和招商引資平臺。
與韶州會館的合作模式相似,東城區還與湖北黃岡、廣東梅州、安徽池州、福建龍巖簽訂合作意向書,共同打造多家會館文化體驗群落。
距離韶州會館不遠,在西打磨廠街105號的臨汾會館,始建于明代,距今逾400年,由山西臨汾五行商人共建。和很多會館一樣,臨汾會館后來也成了大雜院。2015年,東城區完成對這里30多戶居民的騰退,并進行修繕保護。2017年,臨汾會館作為“北京會館文化陳列館”得以重生。
如今這里每周二、四對公眾開放,每周一、三、五面向學生團體預約開放。走進陳列館,一系列展板和實物,講述了各類會館與北京600多年的淵源。從最開始的試館、同鄉會館,到后來的行業會館,會館就是古時的“駐京辦”。在這個陳列館,通過方言、習俗、美食的展示,能想象當年各大會館中,異鄉人“北漂”奮斗之余,傾訴鄉愁的場景。沒有什么,能比一壇杏花村酒,更適合山西老鄉敘舊佐餐了。
宋慰祖說:“我很早就提出來一個觀點,‘誰的孩子誰抱走’。會館這塊地產權是北京的,修繕經營可以交給各地方。當時一提出來,山西就立刻響應,他們有專門的會館協會,在北京的會館數量也是最多的。”
會館有盼 推進城市新生
會館與北京的淵源,一般認為始于1421年落成的蕪湖會館。很多資料都稱之為“中國第一家會館”。在北京會館文化陳列館內,還能看到蕪湖會館的老照片。記載顯示,蕪湖會館坐落在長巷五條7號。但記者在長巷五條來回走了好幾遍,只看見正在改造的胡同,沒找到7號的門牌。后來查閱網上的游記,才知道蕪湖會館實際位于長巷三條。
和蕪湖會館一樣難找的還有南海會館,這里還有另一個名字是康有為故居,位于米市胡同43號。記者走訪時發現,米市胡同已被樓盤和工地取代。菜市口地鐵站C口附近,有幾棟古建筑的房檐,從建筑圍擋上方露了出來。有市民說,那幾棟古建筑中,就有南海會館,“很多人以為那個樓房就是,其實那是烤鴨店,旁邊平房才是。”
據2012年的新聞,南海會館作為北京市級文保單位,涉及大吉危改項目建設,將和區域內其他不可移動文物一起騰退、修繕、保護。到2018年的消息,南海會館已完成騰退。
距離南海會館不遠,是新會會館,其也有別稱——梁啟超舊居。康有為和梁啟超是師生關系,也是廣東同鄉。新會會館地址在粉房琉璃街115號,整條粉房琉璃街在進行申請式騰退工作,115號已經看不出會館的樣貌。記者在走訪時,遇到了正在準備畢業設計的園林專業學生。三個大學生,手持地圖和手機導航,在會館密集的區域走訪。他們的畢業設計主題不同,但都與城市新生、舊城改造相關。
“我的主題是關于城市漫步的,其實這一大片都特別適合city walk。”有個女生說,走下來的感覺是“沒什么人,可能跟天氣有關”。他們的地圖上,用不同顏色標注了不同建筑類型和當前的狀態。他們也看到了很多沉寂中的會館,這些歷史建筑,變成了地圖上一個沉默的點,“如果能感受到更多的活力就更好了。”
“北京這些年已經做了很多工作,特別是中軸線申遺之后,對老城改造中的原貌保護非常重視。”宋慰祖說,“會館的情況各不相同,有些很小,有很多是民居,涉及持續挖掘、騰退、修復等工作,還要結合城市發展,是一個逐步完成的過程。”
在長巷頭條的豐城會館,記者看到騰退已告一段落,一座歷史建筑正期盼著重獲新生。離會館50米,就是前門三里河公園和網紅春風習習書店。不遠的將來,相信豐城會館將從現在地圖上的一個點,變得鮮活起來。 本報記者 孫毅 文并攝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