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合肥1月24日電 (記者 張強)安徽是戲曲大省,既有京劇、豫劇等7個跨省劇種,又活躍著黃梅戲、徽劇等24個本土劇種。正在舉行的安徽省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上,“戲曲發展”成熱詞。

資料圖:黃梅戲《天仙配》劇照。安徽省黃梅戲劇院供圖
今年,安徽省政協文藝界別聯名提案建議,設立文化公交專線和站點,擦亮安徽地方戲曲的文化標識。其中包括,設立藝術文化公共交通專線、更改就近院團站點名稱、嵌入院團宣傳視頻、增加院團位置標記等。
“在中國文化藝術的發展歷程中,地方戲曲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代表著文化藝術發展的高度。”安徽省政協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副院長何云說,保護和傳承地方戲曲是一個系統工程,牽涉到規劃建設、文物搶救、藝術研究、劇目創作、表演創新、新人培養、市場開拓、對外交流等。
何云建議,戲曲教育是通過口耳相傳、口傳心授,應鼓勵傳承人開門收徒,培養地方戲曲后備人才。加大對戲曲的宣傳普及力度,加強年輕人對戲曲藝術的美學意義和文化價值認知。重視地方戲曲的理論研究和劇本創作,挖掘、征集民間戲曲資料。加強戲曲與旅游的結合,探索與動漫、文創等時尚產業結合,推進文化產業多元化發展。
安徽省政協委員、安徽省劇協副主席潘昱竹說:“安徽應構建多層次的演藝空間體系,打造具有徽風皖韻特色的地標性演藝名片,建設‘處處皆劇場、時時聽戲聲’的活力之城。”
安徽省政協委員、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國家一級演員魏瑜遙認為,黃梅戲的創新發展要抓住年輕人的味蕾。應在保持黃梅戲傳統表演形式的基礎上,促進黃梅戲在劇目、音樂、表演等方面與其他藝術形式相結合,跨界合作“出圈”。再結合最新的數字技術、AI、VR等手段形成立體的、現代的、多場景的藝術形象,更好地滿足年輕觀眾的需求。
此外,利用現代媒體手段,如網絡、電影、電視等,拓寬黃梅戲的傳播渠道。挖掘具有時代特色和新穎題材的劇目,創作出富有現實意義的現代黃梅戲作品,以吸引更多年輕觀眾。
據悉,安徽將實施黃梅戲“金名片”打造工程、黃梅戲曲本典藏工程,加快建設安徽百戲城等。(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