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網呼和浩特1月29日電 題:從“幕后”到“臺前”內蒙古用文物講好故事
中新網記者 張瑋
“通過文物展覽能使大眾了解并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形成的真實軌跡,領略流光溢彩的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認同,堅定文化自信。”29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開幕,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博物院文物保護部處長張慧媛在首場委員通道上如是說。

圖為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委員、內蒙古博物院文物保護部處長張慧媛在首場委員通道上答記者問。張鑫 攝
張慧媛稱,文物和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基因和血脈,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華文明優秀資源。諸多考古實證,北疆地區的歷史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一部內蒙古地區發展史,本身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
“作為文物保護工作者,我們的使命就是發掘、保護、利用文物所蘊含的豐富多元價值,激活其生命力,讓文物‘發聲’、讓歷史‘說話’。”張慧媛娓娓道來,2024年1月,內蒙古博物院創新推出的《北疆印跡——中華文明突出特性展》展覽,匯聚了300多件文物,聚焦黃河流域、西遼河流域、長城沿線的歷史文化遺存,展示了人類歷史進程在北疆大地留下的豐富文物印跡。
舊石器時代大窯遺址出土的石器、新石器時代的鳥形彩陶壺、戰國時期的立式青銅鹿......展柜里的文物向觀眾講述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連綿不絕、兼容并蓄的發展歷程。
“很多文物第一次走出庫房走向展柜,走進廣大觀眾的視野。”張慧媛說。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文博工作者,張慧媛對今后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利用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水平,講深講透文物藏品故事,充滿信心。
張慧媛表示,下一步,內蒙古將優化博物館展覽陳列體系,豐富展覽手段,依托數字技術對北疆文化進行深度挖掘、整合、創新和傳播,打造具有高品質、高效率、高價值、高影響力的特色文化品牌;借力文旅融合,結合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等時間節點,通過民眾喜聞樂見的客戶端、公眾號和網文、音視頻、動漫、H5等產品,讓北疆文化全方位、立體化、多層次傳播。(完)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