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劇組主創赴密云看望王建華(中)老人。北京演藝集團供圖
“穆桂英在這塊大地上擺過戰場,我們在這里修筑天堂;穆桂英為宋朝大破天門陣,我們為人民降伏老龍王。”一段勞動號子昂揚悠遠,唱響了雄心壯志,也送來了一段60余年前戰天斗地的故事。
今年1月,北京演藝集團及旗下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創作演出的河北梆子《密云十姐妹》在長安大戲院首演,以1958年參加密云水庫建設的“十姐妹突擊隊”為代表人物,透過隊長王秀蘭的視角,反映密云水庫60余年的歷史變遷。4月,提升打磨后的《密云十姐妹》將在梅蘭芳大劇院再次上演。眼下,排練廳里正是一片熱火朝天……
音樂唱腔深耕細作增香提色
大樂隊進場,把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的小劇場塞得滿滿當當。鑼鼓鏗鏘,管弦急促,舞臺上,演員們大展身手,演繹著昔年修建水庫的忙碌場面,舞臺下,導演李杰拿著話筒把控氣氛,在逐漸推高的音樂中加大了聲量,“現在只有拱頭,沒有仰頭,得演出那種戰天斗地的感覺來!”
“坦誠講,《密云十姐妹》首輪演出時間緊張,我們都感覺到,有的段落還有些粗糙。”李杰說。這次打磨,目標是“深耕細作,增香提色”,要在踏踏實實保留首演華彩的基礎上“逐字、逐句、逐腔地研磨”,一句話、一個手勢來上8遍、10遍,雖然枯燥,但練的就是準確到位,“再和觀眾見面,整部《密云十姐妹》的質感會更精致,主題更清晰,人物更飽滿。”
擔任唱腔設計的李石條,85歲高齡仍然守在排練現場,著重改進劇中柔婉抒情的部分。《密云十姐妹》有豪氣干云的斗志,也有姐妹們的心事與期盼,李石條覺得,首演版本中柔美略顯不足,比如,堤壩合龍時,大家望向自己親手建造的水庫,心中既有興奮、對家鄉的熱愛,也要有深感一切艱苦努力都很值得的欣慰,“有起有伏,有高有低,才能彼此凸顯,相輔相成。”78歲的音樂設計朱維英則著意增加了節奏的變化,所用樂隊編制也比傳統戲拓展了三分之一,多聲部旋律豐富多彩,彰顯現代戲的形象性。
演出戰天斗地的精氣神
怎么演出上世紀50年代年輕女孩的神韻?這輪排練期間,王秀蘭的扮演者王洪玲和另外兩位主演楊秀琴、馬曌去密云探望了原型人物“十姐妹突擊隊”隊長王建華,老人家耄耋之年銀霜滿鬢,但追憶往事時,堅韌昂揚的神采一下子又回到了身上:起初,十姐妹的小推車推得東倒西歪,她們不服輸,又用大筐背土,一個人背不動,就兩個人傳。寒風徹骨的冬天,她們的棉襖棉褲結了冰,大辮子凍成冰棍,撅到了天上。王洪玲問,這樣的干勁到底從哪里來?王建華答,那時候,什么也沒想,“黨一聲令下,我們全力以赴。”
王洪玲把這種精神帶回了排練廳。“小推車,別搗蛋,架不住白天黑夜干”,演員們身著襻帶,用前橋、旋子等大量程式化的戲曲動作技巧演繹出熱烈生動的勞動場面,雖不見小推車的實物,但喻意清晰,傳統戲曲中一槳作艨艟大船、一鞭代千軍萬馬的虛擬性被充分地傳承運用。
全團“一棵菜”薪火傳承
歷史悠久的河北梆子發展革新,《密云十姐妹》是一個見證。劇中,北京市河北梆子劇團全梁上壩,兩位“梅花獎”得主王洪玲和王英會以及國家一級演員楊秀琴、金民合攜手青年演員,唱出了劇種明朗剛勁的根骨和劇團蓬勃傳承的生命力。
“十姐妹和其他一些角色的演員都是90后、00后。”王洪玲說。馬曌飾演的王秀蘭兒子大能一角與她有不少對手戲,面對面的老帶新,鼓勵著年輕人在舞臺上迅速成長,“為了這部戲的完美呈現,孩子們付出了很多。”
從20歲到50來歲,王秀蘭的年齡跨度很大,留給王洪玲在后臺換裝的時間很短。“粘著膠水的兩條辮子撕掉,換上中年的頭套,衣服、鞋子全都要換,慢了一環就要誤場。”王洪玲一個人很難兼顧,年輕人便各自有序分工,幾分鐘后,再上場的王秀蘭已經是30年時間浸染的另一番模樣。
今年3月,《密云十姐妹》在京郊5區演出10場。雖然臺下燈光昏暗,但王洪玲能感覺到,觀眾們靜靜地看進去了。扎實取材的劇本、真誠動情的演繹,讓《密云十姐妹》一路巡演,一路反響熱烈。接下來,《密云十姐妹》計劃走一走津冀的土地。曾經,20多萬來自京津冀三地的建設者夜以繼日,實現了大型水庫“一年攔洪、兩年建成”的目標,創造了人間奇跡,如今,《密云十姐妹》唱響,將那段水庫史詩再次傳頌。記者 高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