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剛剛公布的全省法院2023年營商環境考核排名中,武漢市中院位居中級法院第一。
“出圈”的背后,武漢法院究竟“贏”在哪?
降成本:智能審判插上數字化翅膀
一場法院庭審記錄方式改革亦悄然鋪開。3月29日,記者來到武漢市兩級法院,觸摸正在推進各項審判提效改革。
從開創全省首家法院“人機協同”智能輔助辦案模式,到落地首案“審執一體化集約處置”機制改革,再到實行全流程無紙化辦案,一季度,武漢東湖高新區法院涉企案件審理用時同比縮短3.52天,涉企買賣合同案件審理用時同比縮短19.4天。
以科技法庭為支撐,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以訊飛智能語音識別系統和智能語音助手為“兩翼”,同步錄音錄像、同步語音轉換、同步數據備份。在新的庭審模式下,庭審結束后當事人無需再等待核對簽署筆錄,平均庭審用時減少30%。該項改革被省優化營商環境領導小組通報表揚。
向“新”出發。“訴訟一碼通服務平臺”“司保通”“數字法治體檢報告……”一系列“新點子”落地落實,不斷刷新著司法服務的速度與溫度,為市場主體帶來“有效率的公正”。
前端調:訴源治理“朋友圈”越擴越大
“真是感謝你們,為公司就近化解糾紛,解了燃眉之急!”共享法庭調解現場,某文化公司負責人豎起了大拇指。
地處武漢商脈主軸,四方商戶云集,硚口區法院將區工商聯、區司法局等各類解紛資源“串珠成鏈”,打造涵蓋金融、消費維權、商貿物流等領域的16個商事糾紛“共享法庭”。依托“一根網線、一塊屏幕、一支團隊”,不用“對簿公堂”,糾紛亦可妥善化解。
從第一聲法槌聲響起,到開展多元化訴訟服務,硚口法院商事糾紛共享法庭已經運轉了200多個日夜,累計指導調解320余次,開展“普法微課堂”15場,惠及群眾1100余人次。
不斷擴大行業解紛力量的“朋友圈”,是武漢法院實質化解涉企糾紛的“金鑰匙”。
“建工糾紛”搭乘“精專快車”,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法院與武漢建筑裝飾協會行業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展開合作,建立“法院+行業協會”訴調對接機制,打通解紛“快車道”,訴前調解平均用時僅14.47天。
“區位優勢”疊加“先行先試”,武昌區人民法院水果湖法庭攜手省銀保調中心,打造“法院+銀保調”金融糾紛多元化解機制,為企業帶來“省時、省力、零成本”的解紛體驗,2023年新收金融訴訟案件總量同比下降9%。
誠然,多元解紛不是法院一家的“獨角戲”,而是需要行業領域多方參與、共同演奏的“大合唱”。過去一年,全市兩級法院委派調解涉企案件19.07余萬件,司法確認1.78萬余件。
全流程:壓縮辦案周期輕裝前行
“近來企業經營狀況還好嗎?”“款項都在陸續收回,現在企業又轉起來了!”
“還是要注意風險把控,可持續經營。”“謝謝法官,我們非常珍惜這來之不易的新生。”
“現在干勁十足!”近日,新洲區人民法院法官回訪當地一家企業。不久前,這家企業還深陷債務泥沼,上千萬工程款遭拖欠,流動資金鏈斷裂。關鍵時刻,新洲法院啟動涉企經濟影響評估,提出“置換保全+契機調解”的解救思路,不僅幫企業拿回了第一筆進度款,企業經營也重新煥發生機。
“進入訴訟程序的涉企糾紛,每一次立案,每一次審理,每一次執行,都不止當事人雙方利益,也關聯著企業發展的脈動。”武漢中院相關負責人表示,兩級法院在堅持依法辦案、定紛止爭的同時,全流程開展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
在立案環節,充分運用“法院+”糾紛解決機制化解涉企糾紛,2023年,成功調解案件11.37萬余件。
在審理環節,強化審判流程節點管理,最大程度壓縮涉企案件辦理周期。2023年,涉企案件結案時間同比縮短9.88%。
在執行環節,重點評估執行方式、執行強度可能給企業正常生產經營帶來的影響,靈活采取預懲戒、預拘留等措施。2023年執行到位金額381.67億元,同比增加74.46億元。
“我們將在深化涉企案件經濟影響評估工作上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加強保全措施的必要性與適當性審查,強化保全財產置換評估,探索邀請工商聯、商會等第三方參與評估,最大限度幫助企業活下去、活起來、活得好。”
武漢法院將以降成本、優服務、提質效、創品牌為目標,全面壓縮訴訟全鏈條運轉周期,著力降低企業訴訟成本,以高質量司法打造一流法治化營商環境,為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服務和保障。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劉暢 通訊員 張夢捷 劉萬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