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樊雪婧
一年一清明,一歲一相思。
清明,作為中國傳統節日,它牽絆著一種特殊的情愫,是“杏花零落清明雨,卷簾雙燕來還去”的追思,是“又是一年春草綠,梨花風起正清明”的生機。
在這一天,人們帶著香燭、鮮花,祭祖掃墓,訴說著對先人的思念,也飽含著對春天的期盼。
時光回到千年前,甲骨文中的古人們如何祭祖,他們帶著哪些東西祭祖,又和祖先們“說”了什么?讓我們一同去甲骨文中感受。
祭祖要用幾頭牛,古人先占卜問問
“戊午貞:多寧以鬯自上甲。”——在戊午這一天占卜,貞問用香酒祭祀自上甲以來的先公。
這片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甲骨中,記載的是殷王武乙(或文丁)關于祭祀先公、先王的占卜,貴為殷王,也要問問祖先,可否用香酒來祭祀。
河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曹建墩告訴記者,在甲骨文中,類似這樣與祭祀相關的卜辭還有很多,從祭祀日期的選擇、所選日期當天的天氣、祭祀的祭品,都要提前通過占卜的形式來詢問祖先的意見。
準備祭祀前,殷王武乙就會一遍遍地向上天、向先祖詢問,“我選在這一天舉行祭,可以嗎?”“在祭祀上甲時會不會遇到雨?在祭祀大乙時會不會遇到雨?在祭祀大丁時會不會遇到雨?”
十分有趣的是,選擇什么樣的祭品也會通過占卜詢問得十分詳細。甲骨文中就有卜辭記載著,“祭祀要用幾頭牛,是三頭還是五頭;是要白色的牛、黑色的牛還是黃色的牛,是要大牛還是小牛?”
“事無巨細、幾番詢問,更多地體現出對于先祖的尊重和敬仰,就好比請人吃飯,先問問對方愛吃什么,是一種尊重的表現?!辈芙ǘ照f。
古人祭祀也帶酒,還是郁金香草釀的好酒
古人去祭祀,都帶了什么?
曹建墩表示,以商代為例,商人祭祀的對象包括祖先與自然神祇(帝、日、風、雨、社、山、川),尤以祖先的祭祀最為頻繁。祭祀時多用牛、羊、豬、犬為犧牲,鄭州商城遺址曾經發現用狗、石頭來祭祀的遺跡,安陽殷墟中也曾經發現用馬、羊來祭祀的遺跡。
當然,也有一些更為豐富的祭品,比如酒。曹建墩告訴記者,甲骨文中多次出現的“鬯”就是用黍釀制的高檔酒,可以分為用黑黍釀制的秬鬯和有郁金香草的郁鬯兩類,都常被用來祭祀。嚴格來說,鬯酒在商周時期屬于最高級別的酒,相當于現在頂級名酒。
在甲骨卜辭中,還有用紡織品做祭品祭祀的辭例。
古人還喜歡用車當作祭品?!肮湃苏J為坐車馬舒適,也希望給祖先供奉車馬?!辈芙ǘ毡硎?,甲骨卜辭中就有用車祭祀祖先的辭例,東周時期還出現了用車模型來祭祀的現象。《史記·封禪書》就記載著,秦人祭祀四畤,“畤駒四匹,木禺龍欒車一駟,木禺車馬一駟”。
祭祀不只在春天,一年要祭四次
“從甲骨文和考古中的發現,證明商代起人們非常重視對祖先的祭祀。幾千年來,中國人敬天法祖,祖先崇拜一直很盛行?!辈芙ǘ崭嬖V記者,甲骨文中多有記載,商代時,人們花費大量時間、精力、財物去祭祀祖先。
時間上更頻繁,一年至少要祭祀四次,按照季節,春、夏、秋、冬各進行一次。除了次數更頻繁,商代祭祀的形式也分為兩大類,墓祭和宗廟祭祀。
“墓祭就是人們在墓葬前進行祭祀,類似于現在大家去陵園掃墓。”曹建墩表示,一般認為隨著時間歷史的演進,春祭融合了寒食節等民俗慢慢發展傳承至今,成為清明掃墓祭祖的來源。
“清明祭祀,并非只是磕頭作揖的簡單形式,更代表一種文明的延續,連接古今的紐帶,祖先和子孫血脈相連、精神相連?!辈芙ǘ毡硎?,在這一天,人們祭祖掃墓,是對逝去親人的一種思念,更是希望后人慎終追遠,借先人遺志鞭策和激勵后者,努力于眼下,奮斗于始終。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