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球時報特約記者 呂克】繼《沙丘2》之后,近期又一部好萊塢科幻大片與觀眾見面,由名導扎克·施奈德執導的《月球叛軍》第二部《烙印之人》19日上線流媒體平臺網飛。不過,與《沙丘2》全球叫好又叫座相比,這部《月球叛軍2》口碑并不理想,同時該片“軟科幻”的成色也遭到不少科幻迷的質疑,尤其對比足夠“硬科幻”的《三體》,到底哪種科幻片類型更受歡迎也成了影迷熱議的話題。

“一部瘋狂的大雜燴”
《月球叛軍2:烙印之人》延續去年第一部的設定和背景,繼續講述索菲亞·波多拉飾演的女英雄柯拉的故事,在殖民星球上被迫反抗帝國軍隊的壓迫之后,她繼續和一群太空俠士并肩作戰,再次保護翠原星上的村民,對抗邪惡的帝國母星:“當叛軍勢力成星火燎原之時,帝國大軍傾巢而出準備平叛,英雄傳奇由此誕生?!?/p>
從劇情主線上看,這部《月球叛軍2》幾乎與第一部如出一轍,都是女主召集伙伴打擊侵略者,甚至口碑水平也差不多——都不及格。在爛番茄網站上,該片新鮮度僅有15%,即便是觀眾的爆米花指數也只有53%,Metacritic網站上的均分低至36??梢姛o論是專業媒體還是普通觀眾,都對扎導這種重復的“套路科幻”審美疲勞了。
《好萊塢報道者》調侃稱,“施奈德的確充分展現了他的視覺天賦和動作技巧,受到不少影迷的喜愛,以至于他們寧愿犧牲精力,去一遍又一遍地觀看他作品的不同版本”。英國《衛報》肯定了“導演最擅長的慢鏡頭、淺焦距和物品橫飛的畫面,就像是一個人畜無害的、給人帶來快感的古怪游樂場”?!都~約時報》則干脆把該片稱為“一部瘋狂的大雜燴”。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看來,《月球叛軍2》的“角色和對話都很笨拙,每一個節奏都像是復制出來的,也就老戲骨安東尼·霍普金斯配音的機器人‘吉姆’有些不同”。《完全電影》認為,“《月球叛軍》第二部仍然拍得跌跌撞撞,感覺就像是第一部之后又拍了半部”。
太空版《阿拉伯的勞倫斯》
在《帝國》、“羅杰·艾伯特”網站等專業電影媒體看來,《月球叛軍》不過是扎導對于《星球大戰》這類軟科幻經典的拙劣模仿,但他除了擅長拍升格鏡頭,實在無力從零打造一個屬于自己的科幻世界,單薄重復的劇情自然難以真正吸引觀眾。在許多影迷看來,軟科幻并不掉價,但像《月球叛軍》這樣毫無想象力和原創性,更無邏輯性的電影,實在是浪費時間。
“如果把慢鏡頭恢復正常速度,是不是可以把兩部并成一部?”“這才是扎導的穩定發揮,可沒有片方攔著他”“所謂宇宙大戰,敢情成了割麥子后的村莊保衛戰”……網友的調侃其實也能套用在票房大賣的《沙丘》系列上,這部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小說改編的軟科幻作品,可算是 “太空版《阿拉伯的勞倫斯》”。
《沙丘》中,皇帝、貴族軍閥跑到其他星球上搶奪名為“香料”的資源,遭遇少年保羅率領的土著反抗軍,與《月球叛軍》多少有些相似。只不過在軟、硬科幻都擅長的丹尼斯·維倫紐瓦手中,價值觀并不新鮮的《沙丘》拍出了“史詩感”,淡化科學概念探討的同時,影片在歷史、政治和宗教層面達到新的高度,“軟”到了足夠的高度,這是《月球叛軍》所不及的。
“軟硬”并非涇渭分明
對于科幻界來說,軟科幻和硬科幻的分野早已有之。如果說早年間還是凡爾納和威爾斯的文風不同,幾十年前的《星球大戰》和《星際迷航》系列在追求各自的太空敘事,而如今就是《沙丘》和《三體》對科幻領域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向和境界了。在歐美,科幻文化擁有廣泛群眾基礎,從凡爾納到海因萊因、阿西莫夫等幾代科幻大師的努力下,受眾越來越多,而軟、硬科幻也在好萊塢的助力下成為“視覺奇觀”的最佳載體。
通常情況下,“硬科幻”更貼近科學本源,通過現有的科技水平來推演未來,注重科學原理的邏輯,就像《星際探索》和《火星救援》,探求的是科技成果對人類文明的引導和改造。而“軟科幻”則偏重“架空”的太空歌劇,大多是在科幻的外殼下,講述另一個時空中的愛情故事、俠客冒險和政治宮斗,淡化了科技的嚴謹性闡述,專注于戲劇性和娛樂性。
相較而言,“理工向”觀眾更青睞硬科幻,會被其中嚴謹的科學原理所折服,他們也自詡為真正的科幻迷;“軟科幻”作為現實的某種投射,其人文性和寓言性具有更大的觀眾市場,欣賞門檻和知識儲備要求也低得多。鑒于好萊塢多年來的大眾娛樂定位,其打造的軟科幻片在數量上要多于嚴格意義上的硬科幻電影,其中最成功、最具影響力的當數《星球大戰》系列。
《星戰》里雖然有宇宙飛船、機器人和超光速飛行,但影片并未解釋其科技原理,也沒有基于科學思維的啟發式情節,反而著重描寫帝國和共和國的興衰更替、具有特殊身份和神秘“原力”的絕地武士階層,看下來更像是一部記載文明寓言的政治劇。這種創作思路,在《沙丘》《月球叛軍》等軟科幻電影中都有繼承,但也很容易炮制出像《地球戰場》《未來水世界》這樣的“大爛片”。
同時,硬科幻對主創的科學素養要求更高,像《星際穿越》就邀請美國航空航天局專家做顧問,其中關于黑洞和維度的解釋符合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地心引力》《火星救援》等作品的科技水平貼近當下,或許在未來幾十年內能夠達成;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的《流浪地球》、在月球求生的《獨行月球》,背后也有可具有操作性的科學理論做支撐。
而像《三體》和《降臨》這類格局更大的硬科幻作品,雖然也有炫目的特效,但帶來的震撼更在于思維層面,難怪有網友表示看過《三體》之后,再看一些好萊塢科幻片“仿佛就是小兒科”。而正因為對“科幻概念”的要求高,好創意可遇不可求,優秀的硬科幻作品一直就不如軟科幻多。
當然,科幻片“軟”和“硬”的界限也并非涇渭分明,人工智能、時空穿越、太空探索、外星文明等經典主題,二者往往皆有涵蓋。而像開創“賽博朋克”的《銀翼殺手》、“太空驚悚”類型的《異形》系列,很難說完全屬于哪種科幻,但并不妨礙它們成為銀幕經典,關鍵還是看主創如何發揮想象力,像科學探索一樣,做出原創性的突破嘗試。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