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社北京4月24日電(記者王艷剛)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期間,兩部經AIGC修復后的電影《A計劃》《賣身契》全新4K版在“致敬·修復”單元進行展映,吸引很多影迷到影院感受老電影煥發的新魅力。

4K版《A計劃》《賣身契》電影海報。新華社發
《A計劃》《賣身契》分別上映于1983年、1978年,距今已四十多年。兩部影片的原始拍攝底片,在香港完成4K規格掃描后,歷經中國電影資料館的數字修復,火山引擎的AIGC視覺大模型技術修復,以及雙方合作的藝術修復等環節,最終從清晰度、流暢度、色彩等方面實現4K效果,為影迷帶來不同以往的視覺體驗。
《A計劃》播放前,電影制片人孫嶸在現場對影迷道:“演員成龍在《A計劃》貢獻的跳鐘樓‘名場面’拍了七天,總共從15米以上的鐘樓跳下兩次。這部片子的動作戲融合了真實性、雜耍性、危險性元素,奠定了成龍此后喜劇動作片的經典風格。”
精心設計的武打動作,在智能插幀技術的加持下更順滑、流暢。還有更多觀眾之前沒注意到的場景、道具細節,40年后在大銀幕上終于看清了。
電影散場后,一位出生于1982年的觀眾表示,第一次看這部和自己差不多同齡的電影,是放學后看父親租借的錄像帶,記憶中翻錄的畫質并不清晰,本屆北影節有4K版放映,她第一時間搶票入場:“劇情和臺詞我都很熟悉了,但4K修復后更有視覺沖擊力,讓我想起了小時候,和爸爸媽媽一起在家看港片。”
電影學者、《阮玲玉》編劇焦雄屏認為,“經典香港電影修復計劃”把這些珍貴的影像保留下來,是對文化傳承有意義的工作。“也許再看一遍,你可能會想小時候為什么會喜歡這樣的片段,或是當年為什么沒看出來,這個電影竟然這么牛。”看一部老電影,就像跟自己的童年、過去、今天對話,她表示自己對任何修復都舉手歡迎。
一部電影的傳統4K修復過程,一般分為物理修復、數字修復以及藝術修復三步。中國電影資料館的修復團隊,先對膠片本身進行物理修復;再用高精度的膠片掃描儀,將膠片轉為4K分辨率的數據圖像文件,并逐幀將畫面上被時間留下的痕跡去除掉,完成數字修復;最后,進行藝術修復。
隨著AIGC視覺大模型技術在更多影視場景中廣泛應用,香港城市大學計算機系助理教授馬柯德認為,這一技術趨勢或成為未來4K膠片修復的主流,“不僅老電影中音畫不同步等問題,將借由AIGC得到更有效的解決,未來甚至有望讓AI學會自動評判修復效果。”
據介紹,本次展映的4K版本,由中國電影資料館、抖音、火山引擎共同發起的“經典香港電影修復計劃”支持修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