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暢 通訊員 鄭雅曼
在武漢市江岸區人民法院,2024年以來物業糾紛訴前調解分流率提升至84%、進入訴訟程序的物業糾紛同比下降40%,訴前調解成功物業糾紛950件。與往年相比,數據獲得較大提升。
“小物業”牽動“大民生”,物業糾紛一頭連著居民“幸福感”,一頭關系著物業服務業的發展,法院職能如何既讓居民“安居”也讓企業“樂業”?江岸區人民法院立案庭深入開展矛盾糾紛源頭治理“增效”行動,創新物業糾紛治理模式,在“安居”與“樂業”之間,繪就物業糾紛訴源治理新“楓”景。
“靶向開方” 從解問題到找問題

物業糾紛頻發,“癥結”何在?立案庭對近年來辦理的物業糾紛開展調查研究。
“業主不滿意物業服務,為了‘爭一口氣’起訴的情況很常見。”“物業服務公司大多是小微企業,不少公司管理確實有問題。”……
一路梳理下來,從源頭減少物業糾紛的思路變得清晰,立案庭逐漸蹚出一條“靶向施診”的新路徑。一方面,深入了解業主司法需求,針對性答疑解惑,引導業主理性對待物業服務。另一方面,精準繪制物業糾紛“熱力圖”,對糾紛數量較多的公司量身定制“法律體檢”,編發《物業服務宣傳手冊》,引導公司合法經營。
2023年9月,某物業公司服務的小區業主集體拒繳物業費,公司到法院咨詢如何解決,訴前調解團隊法官舒婷了解情況后,上門走訪聽取業主代表意見,發現路面積水清掃不及時等“狀況”堪憂,業主拒繳物業費“事出有因”。
對此,舒婷法官為公司開具“整改清單”,公司照單全收,物業服務水平提高,業主也舒心,2024年以來絕大多數業主主動繳納了物業費。
從“解問題”到“找問題”,轉變的是工作方法,提升的是自治能力,邁出的是腳步,溫暖的是民心。
織密“微網格” 創新微治理

“法官,您教的方法太有效了!因為房子漏水,本來物業和業主吵得不可開交,沒想到真讓我調解了,太有成就感了!”收到物業送來的“最美調解員”錦旗,臺北街道桃源社區“微格格”辛阿姨臉上滿是笑容。在桃源社區,像辛阿姨一樣的“微格格”還有很多。
2023年3月以來,臺北街道創新“精網實格”治理機制,將社區網格細分為微網格,每個微網格配備至少2名“微格格”。作為桃源社區的“結對”單位,立案庭主動提供法律服務,以物業糾紛這類基層常見的糾紛化解為重點,將20名熱心調解的網格員、“微格格”納入法院特邀調解員隊伍。立案庭通過定向聯絡、鄰里走訪等形式,與網格員、“微格格”共同開展物業糾紛排查,采取“法官(助理)+調解員”結對派駐模式,“線上+線下”開展調解指導,助力網格員、“微格格”提升調解能力。
復制推廣“桃源模式”,江岸區人民法院繼續結對新村街道黑泥湖社區等10余個社區,特邀調解員隊伍中網格員、“微格格”人數已擴展至50余名。
“聯動聯治” 放大共建共治“朋友圈”

“物業糾紛千頭萬緒,法院不能唱‘獨角戲’,而是要和其他治理主體共建共治共享。”2024年初,立案庭與區房管局物業科、街道社區等進行常態化聯席協商,關于物業糾紛訴源治理思路,得到各單位一致贊同。
在社區設立訴訟服務站、法官工作室,讓物業糾紛就地化解。邀請物業服務企業、小區業主代表觀摩典型物業糾紛示范調解,以典型個案釋法說理帶動“治理一片”。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共商難題,聯合化解業主車輛違規占道、老舊小區漏水等糾紛30余起。
“多虧了法院和街道的協調,換來了我們的安心和小區的和諧。”新村街道某小區業主代表說道。2024年初,因對物業服務質量和收費標準有分歧,小區業主和某物業服務公司“鬧了不愉快”,公司將幾十名業主訴至法院,立案庭訴前調解團隊與小區所在街道、司法所共同開展化解工作,數名業主當場支付所有差欠的物業費。
2023年底,在江岸區人民法院推動下,區委政法委將“萬人成訟率”納入績效考核體系。立案庭借著這個“東風”,充分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受理物業糾紛時即將糾紛對應街道社區錄入智慧法院信息系統,實現評價期內糾紛信息一鍵導出、指標情況定期通報,推動形成訴源治理“一盤棋”。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