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直播帶貨和豎屏短劇火熱光鮮,影視人如何轉型追逐爆款?AI大模型大爆發元年后,“打工人”會被AI取代還是擁抱AI技術?中國潮玩從代工走向原創,如何革新才有出路?越來越多的國人尤其是年輕人對這些“致富經”津津樂道。
近期,一部以經濟觀察和探訪體驗為形式的紀實節目《萬物經濟學》在新媒體平臺順勢推出,觀眾可跟隨經濟學家薛兆豐的視角在城市間穿梭漫游,透過平凡個體的故事,發現和解讀日常現象背后有趣味、有思想、有溫度的經濟學命題。
而除了經濟學,紀錄片與更多學科領域的聯動方興未艾,契合當前民眾訴求的智識傳播也日益流行。通過由《萬物經濟學》生發的有關學科聯動與智識傳播的思考,或許能窺見“紀錄片+XX學”的發展未來。
“紀錄片+經濟學”擦出何樣火花?
紀錄片可以稱為是一種以感性形式促進人類理性到達的文本,以至于讓“經濟學”這一慣常被視為“冷硬”的學科,在紀錄片的日常化敘事中變得通俗和充滿人文關懷。《萬物經濟學》以關注日常生活、觀照人生冷暖的選題視角把握時代脈搏。
正如本文開頭所說,作品選取的話題熱門時興,尤其直擊青年人的痛點,不僅處于經濟社會的風口,也關乎民眾的生活與職業選擇。
經濟學是關于人的世界的規律的學問。經濟現象背后的人和煙火人間成為《萬物經濟學》的觀照主體,薛兆豐化身為探訪者,用田野調查的方式深入鮮活日常的商業世界,人的境遇、生活方式、生存狀態、人性張力、價值觀念在這里交集。
一方面,節目以人文視角切入,放棄“高大上”的人物和敘事,聚焦大時代中的小人物。
這些普通個體的性格和處境各異——他們或是野心勃勃卻陷入迷茫的創業者,或是在傳統與創新之間徘徊的創二代;或是正經歷與AI搶奪飯碗的原畫師,或是早早擁抱AI的藝術家;或是找到“數字游民”生財之道的年輕人,或是親密關系與財務失衡的伴侶……但他們的困境與糾結卻有著廣泛的時代共鳴,觀眾從他們身上亦看見了自己,共情機制由此觸發。
薛兆豐在片中不僅是觀察者,某種程度上也是參與者,通過與他們的交往、互動,不僅激發了薛兆豐的思考,亦觸發了他的情感和共鳴。
義烏本土創二代小傅,畢業后被安排在父母的傳統外貿公司,但渴望打破傳統的他想在跨境電商這一領域闖出天地,薛兆豐帶他調研了幾家創二代的創業模式,讓他堅定了選擇。終于在父親的工廠,父子坦誠,老父親一句“給你100萬,虧完就回來”,讓薛兆豐感慨,引申出“血脈既要永在,又不能變成壓制”。
另一方面,薛兆豐也是位理性的建構主義者,以敏銳的觀察和適度參與,剖解案例,總結經驗,讀解理論。節目敘事結合具體的案例和故事化內容展開,讓枯燥的經濟學概念鮮活起來。
在《創業天堂的致富夢想——義烏》一節中,阿甜夫婦堅持“自然流”直播,相信數據與算法的力量,而經營“投流”直播的退伍軍人有著自己的商業經。在具體的商業案例中,“自然流”“投流”等直播領域概念被輕巧介紹,經濟學中的比較優勢原理等諸多理論也得到傳達。而那些以花字形式時常出現的“薛式箴言”,生發于對生活世界的提煉,成為影片理性主義與人文主義融合的縮影。
紀錄片的智識傳播何以可能?
《萬物經濟學》通過將經濟學原理以生動的紀實視聽形式展現,讓理論落地,在具體場景中煥發新生,滿足了觀眾智識獲取訴求,體現了紀錄片的智識傳播潛力。
首先,觀眾對智識內容的訴求為智識傳播提供了廣闊舞臺。
“娛樂至死”并不適用所有網民,互聯網的內容獲取也擁有“月亮與六便士”的迷思。在這個信息爆炸、知識泛濫的時代,知識的獲取輕而易舉,甚至可以說當今互聯網“遍地是知識”。然而,單純的淺層知識已無法滿足受眾需要,許多人面臨著“所知愈多,理解愈少”的困境。相較于局限于單一領域知識的單向灌輸,智識傳播指向認知觀念與思維方式,更強調深層次的理解、批判性思考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而更具普遍性價值。
尤其對處于人生探索期的年輕人來說,與生發于現實的智識類內容的碰撞互動,既是一種生命體驗的增益,也是一種以求知和共鳴獲取安全感的“代償”。
以經濟學為例,經濟學理論是枯燥的,然而現實生活中,其知識、思維和觀念對于民眾又是必要的;經濟學也是理解當前眼花繚亂的經濟社會現象,揭秘背后運行、發展規律的密鑰。增加智識,在經濟震蕩年景無疑對于青年或泛中等收入群體是一種提升自我、緩解焦慮的良藥。
這也正是新媒體平臺重點布局智識賽道的原因,而紀錄片成為這一賽道上最為活潑的馬兒。
其次,紀錄片的文本特性,增加了智識傳播的過程性、形象性和真實性。
前沿的學科理論往往復雜抽象,紀錄片作為智識傳播的重要載體,視聽結合,形象生動,將形而上的理論概念,融合進以紀實為方法的過程性敘事和故事化表達中,以認知體驗的“升維”實現對智識內容門檻的“降維”。通過《萬物經濟學》,觀眾可以在“中國潮玩之都”東莞邂逅創業者、收藏家、經營者、設計師,聽他們全方位解析潮玩制造業的未來;也得以穿過創業之城義烏的繁忙幕后,直面直播熱潮背后的不易。
探訪式的框架也增強了觀眾代入感,飽含求知欲的觀眾能夠獲得更具參與感的智識獲取體驗,紀錄片轉化為智識傳播的“翻轉課堂”。
“紀錄片+XX學”的跨界想象空間幾何?
如果我們再將視線拉長,會發現“紀錄片+XX學”作為一種類型模式和創作方法論正在成為可能,由此衍生出“紀錄片+XX學”的新的產品和產業想象。
例如《超級巴斯德》《門捷列夫很忙》的“紀錄片+化學”、《美術里的中國》《此畫怎講》的“紀錄片+美術學”、《工在當代》《奇妙中國》的“紀錄片+工程學”、《貨幣》《華爾街》的“紀錄片+金融學”、《被數學選中的人》的“紀錄片+數學”還有《我的牛頓教練》的“紀錄片+物理+體育”等,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紀錄片+XX學”正在用創新的話語和敘事方式,將枯燥深奧的學科原理融入日常化的紀實視聽故事中,從而帶領晦澀的學科理論從案頭到街頭,拓展智識市場的版圖,為大眾提供更具啟發性、思辨性的智識內容,激發受眾對于自身乃至世界的探索和思考。其呈現出的化合反應拓展了紀錄片的觀照視野,釋放了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
“紀錄片+XX學”的整合運作,一定程度上也是基于IP為核心的產品價值鏈拓展實踐。這類紀實視聽與相關學科聯動的智識傳播產品,常常需要一個“靈魂人物”,這個人物自身就是IP,由此衍生的出版物、視聽產品則形成互益互惠關系,彼此賦能。這些實踐表明,在智識傳播視域下,紀錄片的學科聯動不僅大有可為,也無疑會在未來誕生更多IP,包括系列的人和產品體系。
視頻天下時代,年輕人的智識獲取和視聽消費心理和方式正在變化,紀錄片的智識傳播潛力無疑將進一步增強。“紀錄片+XX學”的實踐探索將有效連接深奧的學科知識與廣大觀眾的日常生活,為公眾帶來更全面、深入的智識體驗,培養他們自我思考的能力,涵化公民的綜合素養,并以此實現紀錄片的社會價值和產業價值拓界。
(韓飛、姚佳寧,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視聽傳播系)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