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運同國運相牽,文脈與國脈相連。
文化興,則國運興。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強盛發展的重要力量?!耙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以中華文化發展繁榮為條件?!?013年11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山東曲阜,參觀考察孔府等地,發出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號召,強調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道德規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
古城曲阜以孔府、孔廟、孔林“老三孔”為原點,以孔子研究院、孔子博物館、尼山圣境“新三孔”為延伸,深耕文化沃土,堅持“古為今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因勢利導”,在實踐中激發中華文化的生命力,啟迪新時代的哲思。新老“三孔”承前啟后,珠聯璧合,成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生動寫照。
調研組沿著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時的足跡,徜徉在千年孔府,感受九進院落、三路布局的堂皇威嚴,駐足于俯拾皆是的楹聯家訓前,感悟千載儒風文脈傳承。通過與當地干部群眾深入交流,全面了解文化“兩創”的實踐性成果,以及帶來的發展變化,不斷汲取文化的力量。曲阜在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的大力實踐,其背后是山東著力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一方縮影,也展現出山東在文化傳承發展及文明交流互鑒中的“大擔當”。
氣勢恢宏、光芒璀璨,儒風千載、文脈相傳。山東作為孔孟之鄉、禮儀之邦、儒家文化發源地,中華文明重要發祥地,在燦爛輝煌的中華傳統文化“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賦予其重大歷史責任。本次調研的重點,在于深入了解山東文化“兩創”的實踐探索,從文化“兩創”在齊魯大地上譜寫的重要篇章獲得啟示。
以思想為魂,始終把牢文化“兩創”正確方向。知所從來,方明所去。山東堅決扛起文化大省責任擔當,把推動文化“兩創”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堅持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謀篇布局、推進落實。深耕人文沃土,加強頂層設計。深入踐行習近平文化思想,組織召開文物工作會、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等系列重要會議,制定實施《山東省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工作方案》《關于打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新標桿行動計劃(2022—2025年)》等系列重要文件,為文化“兩創”工作提供根本保障。存史啟智,加強理論研究。緊緊圍繞“兩個結合”根本要求,創辦“泰山論壇”高端理論研討平臺,成立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在中央“三報一刊”發表重點理論文章,編寫《學習的方法》《經典背后》等一批優秀讀物,推出全國首檔交互式電視理論節目“跟總書記學方法”。以文化人,加強精品文化建設。緊扣“四個講清楚”重要指示,創新設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兩創”研究中心,每年聯合光明日報社舉辦文化“兩創”座談會,打造提升《文史哲》等高品質學術期刊,出版《齊魯文化要覽》《黃河文化通覽》《中國字·中國人》等精品文化叢書。
以文脈為基,深入挖掘傳統文化時代價值。在賡續“山東文脈”中賡續中華文化根脈,自覺傳承中華民族基因,在守護文明印記中筑牢文化根基。深入實施“山東文脈”工程。制定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若干措施,出版發行1816冊的中華儒學經典著作集成《儒典》,啟動編纂6000多種、13億字的大型文獻《齊魯文庫》,“全球漢籍合璧工程”復制回歸1600余種珍稀漢籍,立起新時代“文化泰山”。深入推進文物保護利用。實施文物保護利用“十大工程”,印發黃河、大運河保護規劃,頒布實施齊長城保護條例、紅色文化保護傳承條例,創新實行“紅黃綠”段保護管理辦法。深入實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國”山東課題研究,山東入選全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6項、累計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25項,跋山遺址、稷下學宮遺址等考古發掘取得重大發現,“海岱考古”品牌持續擦亮。深入開展山東歷史文化學脈梳理。持續深化儒家文化、齊文化、紅色文化、泰山文化、運河文化、海洋文化等系統化研究,舉辦黃河文化論壇等高端研討活動,把優秀傳統文化創造力生命力有力激活。以建設世界儒學研究高地、儒學人才集聚和培養高地、儒學普及推廣高地、儒學國際交流傳播高地為目標,整合省內外儒學資源,與教育部共建尼山世界儒學中心,掛牌成立多家海外分中心和研究基地,組織實施“尼山學者”計劃、“青年漢學家培養計劃”,創辦尼山杏壇、尼山講堂,出版尼山文庫、尼山叢書。
以立德為本,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著眼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成風化俗,將優秀傳統文化落在精神文明建設上、落在人心上、落在行為習慣養成上。培育踐行核心價值觀。統籌推進美德山東和信用山東建設,倡樹“自律助人、孝老愛親、誠信利他、節儉綠色、共建共享”新時代美德健康生活方式,出臺美德和信用激勵嘉許辦法,廣泛建設美德超市、暖心食堂等應用場景,探索推行婚喪壽節新禮儀,打造基層示范點2000余個,“厚道山東人”金招牌更加閃亮。加強改進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創新實施全環境立德樹人,強化學校、家庭、社會、網絡、心理協同育人作用,在全國率先實現大中小學全面開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課程,打造“國學小名士”“黃河文化大會”“中國禮·中國樂”等綜藝節目,7人入選全國“新時代好少年”,崇德向善、見賢思齊成為青少年自覺追求。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統籌推動文明培育、文明實踐、文明創建,深化鄉村文明行動,創新探索文明實踐“五有、五為、五聚”工作模式,完善先進典型遴選體系,先后推出7名(組)全國“時代楷模”、9名全國最美奮斗者、12名全國道德模范。傳承紅色基因。印發《山東省紅色基因傳承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年)》,突出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集體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教育、全民國防教育“五育”一體推進,持續深化沂蒙精神內涵闡發,開展“強國復興有我”群眾性主題活動、“進紅色場所、聽紅色故事、擔復興大任、做時代新人”實踐活動。
以活化為要,充分激發文化資源富集優勢。創新傳承模式、豐富呈現載體,讓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源泉。推動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整合全省文旅資源,建設沿黃河、沿大運河、沿齊長城、沿黃渤海四大文化體驗廊道和沿膠濟鐵路文化體驗線,首批推出130個重點村和200個重點項目,穿珠成線、連廊成片,構建國家文化公園引領、文化交通線貫穿、文化體驗廊道示范、文化片區支撐、全域文化“兩創”的文旅融合發展新格局。打造鄉村文化振興齊魯樣板。堅持塑形與鑄魂相結合,制定《山東省鄉村文化振興工作指導方案(2023—2027年)》,細化實化省市縣鄉村推進措施,推動各類文化資源要素落在基層、惠及群眾。突出農民主體、多方參與,以“鄉村振興齊魯樣板——村村有好戲”為主題,創新開展“兩節四集四賽系列活動”,讓鄉村文化熱起來火起來。通過廣泛開展“群眾演群眾看”情景小劇展演,大力發展研學游、休閑游、文化體驗游,讓中華歷史文化更具吸引力、體驗感、煙火氣。振興中華傳統工藝。創新實施“山東手造”工程,高標準打造5萬平方米的省級展示體驗中心,建成29個市級以上展示體驗中心、905個展銷專區,推出100家“山東手造”優選企業。濟南皮影戲、淄博琉璃、東營葫蘆雕刻、濰坊風箏、威海膠東花餑餑等傳統工藝煥發時代光彩,小小的印章為曲阜“孔府印閣”帶來上億元產值。數字賦能文化提質增效。實施“山東智造”文化產業工程,出臺文化數字化行動計劃,舉辦青島數字文化應用發展大會,加快推進青島5G高新視頻實驗園區、泰山新聞出版小鎮等重點項目建設,培育壯大數字出版、數字傳播、數字場景應用、5G高新視頻等行業“藍?!?,孔府檔案數字化、稷下學文獻資料數字化工程取得重要突破。繁榮文藝精品。深入實施“齊魯文藝高峰”計劃,120余部作品獲全國性文藝類獎項,京劇《燕翼堂》、電影《我的父親焦裕祿》、廣播劇《守望黃河口》、圖書《靠山》等20部作品獲“五個一工程”獎,民族歌劇《沂蒙山》獲國家級舞臺藝術各類獎項“大滿貫”,長篇小說《雪山大地》獲第十一屆茅盾文學獎。
以傳播為橋,用心用情講好中華文明故事。堅持高點站位,推動中華文化走出去,全面立體展示中華文化魅力。構建交流互鑒高端平臺。聚焦弘揚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連續舉辦九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創新“主論壇+分論壇+系列文化體驗”人文綜合論壇舉辦體系,策劃舉辦文學論壇、古典文明論壇、儒學高峰論壇、中醫藥論壇等系列平行論壇,組織開展駐華使節齊魯行、國際青年文化交流等系列文化展示體驗活動,走進希臘、意大利、泰國等國舉辦海外分論壇,層次能級、規模影響不斷提升,日益成為世界了解中華文明的重要窗口、全球文明對話的重要載體。做大做強全媒體傳播。深化新聞宣傳和輿論引導創新,制定實施推動正能量實現大流量的若干措施,深入推進媒體融合、平臺型新媒體建設,開設“文化‘兩創’看山東”“推動文化傳承發展”等專題專欄,開展“走文化廊道進經濟園區看山東高質量”行進式主題采訪活動,“好客山東好品山東”融合宣推取得良好效果。加強國際傳播強省建設。創新地方外宣服務國家外宣路徑,深入開展國際友城、友校、友企、友媒、友人“五友”外宣,建立“中華文化之角·尼山書屋”等傳播陣地,深化“視聽山東”“文化山東”“走讀山東”項目建設,用心用情講好中國故事山東篇。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既需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更需要與時俱進、勇于創新?!弊屩腥A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必須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實現繼承基礎上的變革創新和時代闡發。山東文化“兩創”的實踐探索,藏著中國人的精神根脈,蘊含世界讀懂中國文明的密碼。只有面向時代、回應時代,才能激活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只有全民參與、共建共享,并在國際上廣泛對話、交流互鑒,才能提升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感召力。
要面向時代、回應時代,走時代化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創造性轉化,就是要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就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眰鹘y文化本是歷史中的存在,要將其轉化、發展為現實中的存在,就必須使其面向時代,回應時代與人民的訴求,在這種回應中提供方案、接受檢驗。為解決經濟社會發展中產生的各類矛盾糾紛、信訪訴求、投訴舉報,山東濟寧深入挖掘儒家思想文化資源,將“仁者愛人”“禮之用,和為貴”等思想精髓融入社會治理,創建了市縣鎮村四級“和為貴”社會治理平臺,推動政治、德治、自治、法治、智治有機結合,推動形成“人人和氣、家家和美、處處和諧”的城市風貌。
要全民參與、共建共享,走大眾化之路。文化“兩創”的最終目的是讓人民群眾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題中之義就是致力于回應人民群眾的期待,在共同富裕中實現精神富有、在現代化先行中實現文化先行。群眾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文化“兩創”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以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文化“兩創”工作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反映民心民意、關注民生福祉、尊重民眾文化權利、適應民情所需等方面下足功夫,讓“兩創”成效真正惠及全體民眾。“至今東魯遺風在,十萬人家盡讀書。”讓儒韻民風代代相傳,濟寧市實施“百姓儒學”工程,連續10年舉辦“百姓儒學節”,通過“百姓設計、百姓組織、百姓參與、百姓評判”與市場化運作原則,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結合、同頻共振,形成全民參與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生動局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所以能夠接續傳承、歷久彌新,正是因為在經世致用的過程中,經受了一代代中國人生產生活的檢驗,又不斷地融進一代代中華兒女鮮活的生命體驗。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既不能局限于某些地區,也不能局限于某些階層、某些群體,不能只是少數專家、學者與愛好者的事情,必須全民參與、共建共享,使之深度融入大眾生產生活、學校社會教育與地方社會治理,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樹與踐行。
要科技賦能、創新形式,走數字化之路。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當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存在碎片化、單一化和斷層化的現實問題,而數字技術原生的資源整合性、多元性和受眾廣等顯著優勢,則能實現傳統文化資源高頻次、全方位、低成本的數字化傳承效果,從而有效彌補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中的短板。曲阜尼山圣境引進現代科技光電手段,在全國率先推出無人機表演、煙火表演、光影水幕表演等創新節目,使傳統文化的深厚內涵以更具沖擊力與感染力的形式完美呈現,成為全國文化旅游新地標。除此,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數字化發展還有利于闡發其時代價值、挖掘其精神財富,從而轉化為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形態。
要廣泛對話、交流互鑒,走國際化之路。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碑斍?,中國正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姿態走近世界舞臺中央,更要以開放的胸襟將一切人類文明優秀成果兼收并蓄、為我所用,在交流融合中尋求文明的共通之處,在反復比較中不斷增強文化自信。文明同一切生命有機體一樣,都需要新陳代謝,如果長期自我封閉,必將走向衰落,只有同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取長補短,才能保持旺盛生命活力。“尼山世界文明論壇”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國際交流的有益探索,自2010年創辦至今已成功舉辦九屆,致力于構建“南有博鰲、北有尼山”的論壇格局,打造在國際上獨樹一幟的文明對話論壇品牌,在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
(執筆人:楊衛方 孫強 何雨蔚)
(原文來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