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視點】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提出,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因地制宜”已經成為各地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方法論。遵循因地制宜發展原則,不僅要立足自身優勢打造獨具特色的“一枝獨秀”,還要放眼全局下好區域協調發展“一盤棋”,在全國形成地方特色突出、區域優勢互補的新質生產力發展格局。
發展新質生產力,關鍵在于整合地區優勢并實現區域優勢互補。各地堅持從實際出發,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類指導,根據本地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科研條件等,有選擇地推動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同時,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是忽視、放棄傳統產業,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因此,各地在堅持特色發展的前提下,將地方發展置于區域發展大局中,結合自身優勢主動融入,讓區域協調發展成為地方特色發展的強勁支撐,使特色在協調中得到進一步彰顯。一方面,要突出各地發展的優質化、特色化、差異化,實事求是、宜新則新、宜改則改,選擇符合自身實際的高質量發展之路;另一方面,地方發展新質生產力過程中,要積極開展競爭性合作,預防和避免過度競爭、逐熱而上,進而帶來結構性產能過剩、資源浪費等問題。
發展新質生產力,必須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與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區域合作模式創新必然成為這一新型生產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方面,要加強區域間要素、產業、平臺、機制四維協同,以要素融通、產業互補、平臺共享、機制互利為重點,進一步為新質生產力發展暢通區域協同渠道;另一方面,要織牢數據、科技、人才、文化、生態五大紐帶,通過區域間互通的數據、互動的科技、互用的人才、互鑒的文化、互惠的生態,共同構建起全國性超高效生產函數,進而釋放更加強大的新質生產力。京津冀、長三角和粵港澳大灣區,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三大增長極,在新質生產力區域協同共進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發揮了典型示范作用。京津冀積極推動北京科創優勢與天津先進制造優勢、河北現代物流優勢相互賦能,協同創新指數十年增長近3倍。長三角融合上海創新策源優勢、江蘇智能制造優勢、浙江數字經濟優勢、安徽產業承接優勢促進新質生產力同頻共振,協同創新指數增長率屢創新高,年均增幅高達9%以上。粵港澳大灣區力促廣東科創和現代化工業優勢、香港現代服務業優勢、澳門開放交通優勢等“強強聯合”,奏出高質量發展的合音,深圳—香港—廣州已經連續四年成為全球第二大科技集群。
當前,全國正在積極謀求新質生產力發展新路徑,各地紛紛拼政策、比速度,加緊布局新質生產力。越是競爭激烈,越要更加重視因地制宜,要高點站位、統籌謀劃,處理好“定位”“搶位”“錯位”的辯證關系,不斷開創新質生產力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一是精準定位,融入大局。各地既要找準在全國大局中的戰略定位,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增強地方發展與國家發展的適配性;又要將這種戰略定位下沉到區域布局中具體落實,明確地區在區域產業鏈、價值鏈、創新鏈中的分工位置和功能特點,確定好各自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目標、方向和舉措。二是科學搶位,謀求突破。依托各自稟賦優勢和發展基礎,主動謀劃、集中力量、超前布局體現生產力新質態的優勢產業或潛力產業,面向全局發展區域產業鏈,推動產業不斷做大做強做優,努力在該領域構筑起新質生產力區域發展新高峰。三是有序錯位,互促共贏。深化區域分工,以產業鏈為主軸,推動傳統產業、新興產業、未來產業合理優化布局;處理好“領跑”地和“跟跑”地的關系,加強創新引領區與其他地區的創新互動、產業聯動;進一步完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促進生產要素在區域間自由流動,加快實現新質生產力全域一體化共謀共建共享。
(作者:袁紅英,系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山東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