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民網赤峰6月29日電 (高清揚)從“軟弱渙散村”到遠近聞名的“脫貧致富村”,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小廟子村是如何實現鄉村振興的?
近日,“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主題宣傳活動采訪團走進小廟子村,了解小廟子村走上幸福小康路的歷程。
曾經,小廟子村一度被認為是“軟弱渙散村”。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小廟子村黨支部書記趙會杰回憶,十多年前,全村沒有主導產業、沒有一座橋、沒有一盞路燈、沒有一條硬化路、也沒有自來水。因村里常年種植胡蘿卜,導致土地退化嚴重,病蟲害增多,村民每畝收入不足500元。
當時的趙會杰意識到,單一的種植產業抗風險能力差、受市場波動影響大,要帶領鄉親們致富,必須調整產業結構。
考慮到小廟子村的土地、氣候,在綜合考察了諸多產業后,趙會杰決定因地制宜,發展中草藥等特色種植。“我帶著幾個班子成員、村民代表到外地學習經驗的時候發現,很多地方已經創新采用合作社運營的模式,我們決定,成立合作社,流轉500畝土地開始種植中藥材桔梗。”
合作社辦起來了,而怎樣把中草藥產業做得質量高、群眾滿意,成了下一個難題。
對此,黨支部決定,推行“黨支部+合作社+產業黨員+農戶+脫困戶”的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助力脫貧成果鞏固模式,吸收全村絕大多數勞動力都參與到產業當中,同時積極引導群眾改變單一的種植模式,鼓勵發展中藥材種植。
這些舉措的順利實施離不開各民族的守望相助。“我是滿族人,村里還有蒙古族、回族的群眾,大家互相尊重、各展所長,不論你是什么民族,我們都像一家人一樣,共同致富!”趙會杰說。
小廟子村的中藥材種植田。人民網 高清揚攝
目前,全村從流轉500畝土地、種植桔梗一種藥材開始,發展到2023年合作社流轉土地2000畝,散戶種植2000畝的種植規模,品種發展到桔梗、牛膝、射干、黃芩、防風等10余個品種,土地收益提高到了現在的5000元,翻了十倍。
趙會杰介紹,為了延伸產業鏈,合作社投資800萬元,新建廠房3300平方米,建設蔬菜及藥材清洗、加工、脫水生產線,對中藥材進行切顆粒、切飲片、烘干等初加工,提高了產品附加值。年帶動就業1.8萬人次,勞務收入接近300萬元。
下一步,小廟子村還將繼續發展鄉村旅游業,在實現鄉村振興的同時,也讓民族團結的基石更為牢固。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