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劉佳慧 胡筱萌 王瑞琪)7月7日至25日,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遺韻新聲”社會實踐團隊以武漢市工業遺產為對象,先后赴武漢市硚口區、江岸區、青山區、武昌區、江漢區等地開展有關“武漢市工業遺產的現代化敘事研究”的主題調研。
7月7日,團隊前往硚口民族工業博物館。在講解員的引導下,團隊成員穿梭于硚口百坊手工業、民族工業、新中國工業三大展示廳之間,親歷了武漢工業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輝煌歷程,尤其是對那些標志著城市工業起步的多個“第一”——第一根火柴的點燃、第一口自來水的涌出、第一匹機器產紡紗的誕生,有了更為直觀的認知。隨后,團隊成員前往湖北省電力博物館,詳細了解了湖北電力的發展歷程。

7月15日,團隊成員前往平和打包廠舊址開展實踐。平和打包廠經過保護性修繕,煥發出新的風采——廠房內部的紅磚墻面、鐵質樓梯、粗大的蒸汽閥門和長長的貨物滑道,讓成員們感受到近代工業的氣息,而位于其中的咖啡店、文創書店、藝術展覽等,則展現出現代時尚與古老建筑的碰撞。7月17日,團隊先后前往“漢陽造”文化創意園和403國際藝術中心。這兩個地方分別融合了“漢陽造”和武漢鍋爐廠工業遺跡等元素,實現了工業遺產的再利用,成為旅游打卡的“網紅地”。
在調研過程中,團隊成員全面深入地認識了近現代武漢市工業發展歷程,通過具象的工業遺產及其所展現的輝煌成就深化了對中國近現代歷史、現代化發展史的認知,堅定了工業強國、科技強國的信念與信心。同時,團隊通過訪談武漢大學教授韓晗、指導老師涂用凱、各工業博物館講解員及武漢市部分退休工人,挖掘武漢市工業發展歷史中的代表人物、典型事跡及其所蘊含的時代精神、當代價值,探尋將現代化敘事手法與傳承工業文明相結合的有效途徑,讓工業遺產從歷史中走出來,煥發新活力、展現新光彩。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