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珠江口,深中通道飛跨伶仃洋,一條線,將“深莞惠”和“珠中江”兩個城市群連接得更為緊密。長三角,“上海—上海虹橋”超級環線高鐵串聯滬蘇浙皖,一個圈,讓“軌道上的長三角”繼續提速。
這些年,著眼全國“一盤棋”,區域協調發展的“大手筆”在關鍵處落子。通道、環線、交通圈……“大動脈”“微循環”構架起發展“快車道”。物理阻隔打破了,發展空間打開了,但要真正成為發展共同體,還需暢通經絡,讓資本、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順暢流動、活力迸發。
在致信祝賀深圳至中山跨江通道建成開通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充分發揮交通開路先鋒作用,促進珠江口東西兩岸融合發展,提升粵港澳大灣區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機制‘軟聯通’水平”。這對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市場一體化提出新的要求,對更好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協調是發展問題,本質也是改革問題。實踐中,由于政策、規則、標準等的不一致,相通不一定相融。破除導致市場分割、連接不暢的各種梗阻,要靠改革的方法。
最近,在廣東的許多超市里,一些生鮮產品前多了一個“灣區認證”的標志。去年以來,粵港澳三地共同開發推出“灣區認證”,涉及裝備制造、工業消費品、農食產品和服務業等領域。“一次認證,三地通行”,幫助企業更好開拓市場。“灣區認證”“灣區標準”……規則機制對接融合,持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作為全國首個跨省域、實體化運行的新區,川渝高竹新區內,光是稅費政策實質性差異就達125項,當地按照“政策最優、成本最低”的標準,協力推動稅費政策協同,已完成76項稅費政策口徑統一,有效降低了企業經營成本。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改革,打破區域行政壁壘,釋放發展新動能。
跨區域的協同,常常涉及觀念、利益、機制等方方面面的調整,尤需著眼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積極推進改革,沖破思想觀念束縛,破除行政壁壘和體制機制障礙,探索進一步暢通經濟循環的路徑和方法。同時,要著眼實現合理流動和高效配置,在融合發展上下功夫,既發揮特色優勢,又強化產業協同,不斷塑造產業新優勢、打造發展新增長極。
“協,眾之同和也。”放眼全國,正是因為一個個增長極、動力源、發展帶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加快轉型升級,區域協調發展這盤棋才越走越活。“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方能更大限度激發協同效應,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機制”。堅定破除梗阻的決心,涵養融為一體的智慧,在提升“硬聯通”“軟聯通”水平上下功夫,打造更多產業共興、平臺共建、項目共謀、資源共進、市場共享的共同體,國內大循環的空間將更廣闊,高質量發展的成色也將更足。
《 人民日報 》( 2024年07月30日 04 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