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李佳 唐欣怡 周天錦 孫新月)7月21日—24日,為深入探索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現狀,華中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暑期社會實踐團隊一行7人赴建始縣開展了一場為期四天的實踐調研活動。
專家齊聚話非遺,攜手鋪就傳承路
7月21日,實踐團隊首站抵達建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中心主任孫元清及絲弦鑼鼓傳承人肖遠游、郝大林、胡明全等專家開展了面對面交流座談。
孫元清以生動的語言,向實踐團隊講述了建始絲弦鑼鼓的悠久歷史與深厚底蘊。這一融合了土家族、苗族等民族音樂精髓的藝術形式,不僅展現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更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

建始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座談交流現場(通訊員唐欣怡 攝)
隨后,幾位傳承人分享了他們的傳承故事與寶貴經驗。從家族傳承到師徒相授,再到近年來“非遺進校園”的創新嘗試,絲弦鑼鼓的傳承之路雖充滿挑戰,卻也展現出勃勃生機。然而面對傳承人老齡化、市場萎縮等現實問題,幾位專家也不免流露出憂慮之情。胡明全強調了年輕一代在傳承中的重要性,并對實踐團隊寄予厚望,他建議通過舉辦培訓班、比賽及制作宣傳片等方式,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并參與到絲弦鑼鼓的傳承中來。
此次座談為實踐團隊指明了調研方向,也激發了大家為非遺傳承貢獻力量的熱情。大家紛紛表示,將積極行動起來,為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貢獻自己的力量。
走村串戶聽故事,村民心聲傳四方
7月22日,研究生實踐團隊來到了建始縣長梁鎮旋龍村。村支部書記劉明清,以及建始縣級非遺傳承人張祥美,熱情接待了團隊成員,并圍繞本村絲弦鑼鼓的發展歷史及現狀進行了座談交流。
劉明清的話語間滿是對絲弦鑼鼓未來的憧憬:“這鑼鼓,是我們旋龍村的魂,要讓它成為我們的文化招牌!”當他談及絲弦鑼鼓如何成為鄉村振興的助力時,指出要通過賽事與演出吸引游客,激活鄉村經濟。

團隊與劉書記會談現場(通訊員熊小茜 攝)
會后,實踐團隊成員穿梭于村舍之間,用一份份問卷記錄下村民們對絲弦鑼鼓的深情厚誼。村民們的心聲同樣熱烈,他們渴望這份文化遺產能代代相傳,成為建始的驕傲,更期盼它能吸引更多年輕人回歸故土,共謀發展。這一幕幕溫馨的場景,讓每一位隊員都深刻感受到,非遺傳承的路雖長,但有這樣一群熱愛它、守護它的人,希望便永遠在前方。

團隊成員李佳上門訪談現場(通訊員唐欣怡 攝)
多方關懷寄厚望,傳承創新譜新篇
7月23日,實踐團隊踏訪了建始縣民族宗教事務局,與四級調研員嚴奉江進行了座談交流。
嚴奉江以《建始絲弦鑼鼓教程》與《建始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媒介,生動講述了這兩本書背后的編纂艱辛與深遠意義,旨在強調絲弦鑼鼓在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獨特價值。他談到:“面向未來,我們不僅要守護好這份文化瑰寶,更要通過創新讓絲弦鑼鼓煥發新生。”為此,政府將要加大扶持力度,力促絲弦鑼鼓文化走進千家萬戶,特別是校園與社區,拓寬其傳承之路。
期間,實踐團隊還有幸拜訪了絲弦鑼鼓的資深傳承人陳國平老師。在陳國平老先生的引領下,團隊成員不僅親眼見證了絲弦鑼鼓手稿的精湛技藝,還詳細了解了該藝術如何融入校園教育體系,以及一系列旨在創新發展的舉措。
陳國平滿懷激情地表示,他正積極探索絲弦鑼鼓與現代舞蹈、戲劇等藝術形式的跨界融合,力求為這項古老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同時吸引更多年輕一代的關注與參與。他的努力,無疑為絲弦鑼鼓的傳承與發展開辟了一條充滿希望的新路徑。

講解絲弦鑼鼓現場(通訊員熊小茜 攝)
經數日深入探訪,實踐團隊成員對建始絲弦鑼鼓的傳承現狀與面臨的挑戰、機遇有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成員栗若琪感慨道:“非遺傳承人的執著與奉獻,讓我深受觸動,決心為保護這份文化遺產貢獻力量。”熊小茜則表示,調研不僅深化了對建始絲弦鑼鼓的認識,更激發了其助力鄉村振興的熱情。舒程程承諾,將精心總結調研成果,提出針對性建議,積極推動絲弦鑼鼓的傳承與發展,為鄉村振興注入文化動力。
作為國家級非遺,建始絲弦鑼鼓在多方努力下,有望煥發新生,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橋梁,讓傳統文化魅力照亮鄉村振興之路。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