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高裕軒 慈鑫)恩施建始之處,山間云霧繚繞,清涼宜人。7月29日,華中農業大學阡陌上行志愿服務隊赴安樂井支教分隊在安樂井小學舉行“非遺文化日”活動。
扎染繪夢,織就文化新篇
扎染,古稱扎纈、絞纈、夾纈和染纈,通過紗、線、繩等工具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多種形式組合后進行染色。扎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據史書記載,東漢時期大理地區就有染織之法。在唐代,絞纈的紡織品甚為流行、更為普遍,“青碧纈衣裙”成為唐代時尚的基本式樣。而在當下,各種流行元素不斷興起,遍地生花,扎染的工藝雖是“非遺”,但卻仿若被打入“冷宮”,逐漸從公眾的視野中淡出。

小朋友們展示自己制作的扎染作品(通訊員 韋薰琪 攝)
志愿者馮雅楠、南煜柔帶領小朋友了解并手工體驗古老而又鮮活的中國扎染工藝。馮雅楠說:“大山里的孩子應該了解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更希望這項古老的工藝能在他們的心中生根發芽。”課堂上,馮雅楠介紹中國扎染的分類,并展示了極具地域特色與民族風情的扎染作品。在馮雅楠和南煜柔的指導示范下,小朋友們開始動手制作自己的扎染作品。折、扎、結、浸、染……小朋友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創作,他們發揮自己的創意,利用身邊的彈珠、架子等小物件當做自己作品圖案的模板,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成為了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南煜柔老師:“小朋友們看到扎染神奇的染色過程,一個個都躍躍欲試。扎染也確實點燃了孩子們對于非遺的興趣火種。”
鼓韻悠揚,弦歌繞夢繪華章
活動中,還邀請了絲弦鑼鼓非遺文化傳承人程國平老先生及其團隊,為小朋友們帶來精彩的演奏。
絲弦鑼鼓是一種集絲弦樂和吹打樂于一體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具有近210年的歷史,流傳于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建始縣及周邊地區。絲弦鑼鼓是一種集絲弦樂和吹打樂于一體的民間器樂演奏形式,被譽為“土家交響樂”。它融合了板腔體戲曲與本地薅草鑼鼓、耍鑼鼓等音樂元素,形成獨特的藝術風格。絲弦鑼鼓的樂器包括鼓、鑼、鈸、碰鈴等打擊樂器,嗩吶、竹笛等吹奏樂器,以及京胡、二胡等絲弦樂器。

程國平為小朋友們講解絲弦鑼鼓(通訊員 韋薰琪 攝)
程國平老先生表示,此次活動不僅是想讓更多小朋友的了解喜歡絲弦鑼鼓,也是為了宣揚非遺傳統文化,希望能在他們的心里種下一顆種子,愿他們將來能有人學習并傳承絲弦鑼鼓的技藝。”
一曲激昂高亢的絲弦鑼鼓驟然響起,如同晨曦初破曉的壯麗序曲,正式拉開了帷幕。舞臺上,數位同樣技藝超群的藝人并肩而立,他們手中的鑼鼓、絲弦等樂器,在靈巧的指尖跳躍下,仿佛被賦予了靈魂,演奏出一曲曲動人心魄的旋律。這旋律時而如萬馬奔騰,激昂熱烈。鼓聲隆隆,如同遠古的戰鼓,在胸膛間回蕩,激起層層熱血與激情;鑼聲鏗鏘,清脆悅耳,刺破迷茫混沌,直穿云霄而上;時而鼓聲漸息,婉轉低回,悠遠而深邃的旋律仿佛能穿透歲月長河,觸及靈魂深處。其間,濃郁的民族風情與地方特色交織相融,譜成特殊的旋律。
臺下的同學們深深吸引著,他們瞪大眼睛、屏息聆聽,仿佛整個世界都沉浸在了這美妙的旋律之中。隨著樂曲的起伏跌宕,掌聲與歡呼聲此起彼伏,他們第一次如此近距離地感受到了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與深厚底蘊。
演奏結束后,小朋友們的好奇心被徹底點燃,他們紛紛舉手提問,渴望了解更多關于絲弦鑼鼓的知識。程國平老先生耐心地回答了每一個問題,并深情地講述了絲弦鑼鼓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內涵。

指導小朋友感受絲弦鑼鼓魅力(通訊員 韋薰琪 攝)
為了讓同學們更加直觀地感受絲弦鑼鼓的魅力,程國平老先生還特意邀請了幾位感興趣的同學上臺體驗。在他的悉心指導下,同學們小心翼翼地拿起鑼鼓等樂器,嘗試著敲打出簡單的節奏。雖然他們的動作略顯生疏,但那份對傳統文化的熱愛與尊重卻如同璀璨的星光般熠熠生輝。
一位小朋友表示,希望有機會能夠學習這個有意思的樂器,我長大以后愿意努力學習去當絲弦鑼鼓非遺傳承人,讓更多的人能聽見那動人的旋律。
馮雅楠則說:“我們為小朋友們親手種下了知識與夢想的種子,每一粒都蘊含著無限的生機與可能,這些種子將在時間的滋養下茁壯成長,未來,希望他們成為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的傳承者,將智慧與文明的光芒傳遞給更廣闊的天地。”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