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論壇】
北京市屬公園攜手推出科普夏令營,夜宿博物館、夜探植物園等76項150余期科普體驗活動讓市民游客在享受游園樂趣的同時增長知識;上海張江科學會堂聚焦人工智能等張江核心產業,聯合科研院所、平臺機構、科創企業面向青少年推出特色科普課程,青少年在這里可以近距離感受前沿科技的震撼與魅力……暑假期間,各地公共文化機構精心策劃、用心準備了別開生面的“科技大餐”,以生動有趣的形式向公眾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家精神,助力涵育創新文化。
科技創新離不開創新文化的滋養和熏陶。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科技大會、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將“堅持培育創新文化”列為新時代科技事業發展實踐的重要經驗之一,強調“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基因,營造鼓勵探索、寬容失敗的良好環境,使崇尚科學、追求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體制改革深入推進,科普事業蓬勃發展,全民科學素養持續提高,科學家精神得到大力弘揚,推動創新的社會氛圍加速形成。新時代新征程上,推進科技強國建設,我們必須大力培育創新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基因,涵育創新精神,激發創新潛能,保護創新活力,為提升科技實力厚培文化土壤。
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源泉,也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創新在本質上就是推陳出新,是對既有事物的轉化與超越。回顧源遠流長的文明歷程,中華文明有著鮮明的創新基因。從《禮記》中的“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到《詩經》中的“周雖舊邦,其命維新”,再到《易經》中的“凡益之道,與時偕行”、王夫之提出的“推陳而致新”,種種圖新主張,都彰顯了中華民族因時而變、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兼收并蓄、與時俱進的精神氣質。我國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在勇攀科技高峰的征途中鑄就的“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等,賡續了中華文明的創新精神,塑造了當代中國生機勃勃的創新生態,成為引領新時代創新文化的旗幟與標桿。
培育創新文化,核心是樹立以創新為導向的社會價值引領,在各方面鼓勵創新、尊重創新。探索創新是不斷試錯、反復探究的過程,充滿了不確定性,革命性、顛覆式的創新往往會經歷漫長的周期,過程也會充滿坎坷荊棘甚至千曲百轉。一方面,鼓勵創新就需要在探索的過程中給予充分的包容與支持,寬容失敗,允許反復試錯,盡可能營造長期穩定的支持環境,如此才能讓創新者甘坐冷板凳,潛心探索未知領域。另一方面,問題意識和質疑精神是創新文化的重要組成。正如陸九淵所云:“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創新需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勇于解放思想、標新立異,想前人所未想,做前人所未做。提出新理念,發明新技術,無疑需要打破常規、突破教條。培育這種敢闖無人區的精神,就要鼓勵冒險,以更加開闊的胸懷包容不同個性、不同風格,在對青少年科學興趣的培養中呵護提問精神和探索世界的好奇心。
教育家陶行知曾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這啟示我們,只要有創新意識,人人都可能成為創新者。創新是第一動力,而人才是第一資源,大力培育創新文化,目的正在于激活各類人才的創新創造活力。近年來,隨著破“四唯”立新標、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項行動等一系列改革舉措的推出,創新文化更加深入地滲透向體制機制層面,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干事創業氛圍更加濃厚,有利于人才脫穎而出、盡展才華的創新環境正逐步形成。以科學家精神引領人才建設,進一步完善體制機制保障,繼續為各類創新人才松綁減負、搭臺架梯,激勵他們樹立高遠志向、厚植科技報國情懷,必將為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集聚更加強大的人才力量。
中華民族有著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有著不懼新挑戰、勇于接受新事物的無畏品格。挖掘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創新文化要素,在協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大力培育創新意識、倡導創新精神、完善創新機制,在全社會形成以創新為榮、傳承與創新并重的文化氛圍,一定能讓更多創新的種子茁壯成長。
(作者:于文秀,系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黑龍江大學副校長)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