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程嘉怡 黃紫怡 徐語帆)7月26至28日,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行知計劃”主題調研實踐隊長三角小分隊先后走訪參觀江陰市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橋園區,探索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科技創新之路。

實踐隊員合影(通訊員黃紫怡攝)
融合發展:搭建產學研聯動新橋梁
武漢大學作為國家“雙一流"建設重點高校,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堅持以重點學科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江陰市武漢大學科創中心以“撥投結合”重大專項經費支持、團隊跟投等方式與科創項目共同發展,提供科技成果轉化全鏈條服務,打造世界一流碳中和、遙感與先進制造產學研基地。
該中心注重科技人才服務,“我們在財務、行政方面幫科技人才搭建一個基礎平臺,等發展到一定階段,他們就能在這個基礎上自己完善起來。”中心李春洲主任解釋道。
“以往的雙創大賽的總決賽是在江陰市舉辦的,今年唯一不一樣的點是,總決賽直接在武漢舉行了。這樣我們可以和高校的老師直接面對面交流,達成了很多合作協議。”李春洲介紹了6月25日收官的2024中國無錫“太湖杯”國際精英創新創業大賽。該賽為武漢大學與江陰政府共同舉辦,已連續舉辦7屆,輻射范圍涵蓋國內外近百家高校院所,在營造創新創業氛圍、激發全民創新創業熱情方面發揮了示范引領作用。
自該中心落地霞客灣科學城后,這里便成了武大校友的集聚地,已累計引進或孵化企業達14家,聚集國家級人才7人。落地科學城內的無錫綠能電合最近也帶來了好消息。這個由武漢大學雷愛文教授帶領的科技成果轉化公司在交流電合成化學領域取得了新突破,研究成果近日還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科學》上。

團隊成員參觀科創中心(通訊員黃紫怡攝)
同樣,在與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橋園區總經理章愛迪的對話中,實踐隊員們了解到,由上海交通大學、奉賢區政府、上科集團三方合作共建的科技園,是上海交大與奉賢區政府全面合作、共同籌劃的產學研合作“三個一工程”之一,旨在通過科技園建設,匯聚各方資源與優秀人才,吸引優質科技創新型項目落地,帶動南橋及奉賢地區傳統產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江陰市武漢大學科創中心是溝通企業與高校的橋梁,而科技園是接納企業和高校互相反應的的容器。
創新精神:“霞客”風范引領科創新風
江陰市武漢大學長三角科技創新中心坐落在江陰市霞客灣科學城內。“游圣”徐霞客是江陰人。冠以徐霞客之名,霞客灣科學城秉持著江陰先賢的探索和創新精神,志于建設成為世界一流的科學前沿研發平臺和成果轉化應用基地。據介紹,今年上半年該科學城成功簽約新產業、新賽道項目12個,總投資22.4億元。

團隊成員參觀霞客灣創智園(通訊員黃紫怡攝)
勇于探索、勇于改變是霞客風范的延續。上海交通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南橋園區曾經是一家以從事電氣成套設備制造業為主的民營企業。但隨著時代的變化,傳統加工業市場競爭越發激烈,市場對電氣成套設備產品的需求日益減少。于是,該企業高層決定轉型升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與上海交通大學達成共識,共同建設了如今的科技園。
企業轉型勢必會面臨一系列困難,該企業總經理章愛迪表示:“剛開始的時候,前面是一片迷茫,因為我們原來是做生產加工的,對于科技園,我們什么都不懂,不知道該怎么招商引資,怎么工商注冊等等。”一切都是從零開始,重新出發。所幸,經過不斷的摸索,該企業終于從大量經驗中尋找到了科技園的發展道路,并推動各類科技創新成果落地落實。
此次實踐活動,對于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行知計劃”主題調研實踐隊長三角小分隊成員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學習與體驗。大家紛紛表示,此次調研加深了對科技創新、產業轉型的了解,對“新質生產力”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的硬道理,要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據悉,此次參訪活動系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行知計劃”主題調研活動的一環,今年是“行知計劃”開展的第三年。在新中國成立75周年之際,以“憶崢嶸歲月路,創繁榮致富途”為主題,實踐隊員們分別前往貴州遵義、四川瀘定、陜北梁家河、長江三角洲等地區,結合新聞與傳播學院紅色黨建文化節活動,充分發揮新聞學科專業特長,邁著青春的步伐,重新踏上黨的漫漫征途,挖掘不同的故事與歷史脈絡,用年輕的目光見證新時代的欣欣向榮。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