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流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強國必定是海洋強國、航運強國”“建設海洋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戰略任務”。黨的二十大報告作出了“加快建設海洋強國”重大戰略部署。加快海運貿易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海洋強國建設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海運貿易可以帶動船舶制造、港口建設、航運服務、海洋工程裝備開發等相關產業發展,形成完備的海洋經濟產業鏈,為經濟建設提供物資保障和技術支持。同時,海洋強國建設可以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拓展對外開放空間。發展海運貿易既能夠完善港口與內陸運輸網絡的多式聯運體系,有效連接中國沿海與內陸地區,促進資源高效流動和產業協同發展,暢通國內大循環,又能夠促進對新興市場的開拓,優化全球市場布局,構建更加靈活、高效的全球供應鏈網絡。
近年來,我國海洋強國建設取得顯著成就。2023年,中國船隊規模居世界第一,外貿海運量占世界海運量的30.1%;港口集裝箱吞吐量3.1億標準箱,在全球前10大集裝箱港口中占據7席;海運連通性全球領先,海運航線與2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眾多港口相連,航線密度和頻率持續提高;電子航道圖覆蓋航道里程超過5700公里,海運進口集裝箱、大宗散貨電子放貨平臺應用不斷拓展,港口操作實現高度自動化和智能化。
當前,世界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國際海運貿易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風險日趨增加。中國海運貿易需要從國際合作、全球治理、技術創新、優化重組等方面,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加快海洋強國建設。
海運業的健康發展對提升國際競爭力、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和海洋權益,具有重要意義。要深化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海運合作,倡導國際港航互聯互通新方案。進一步擴大“絲路海運”聯盟號召力,在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物流倉儲一體化等方面,完善合作交流機制,建設常態化政府間互通平臺,推動東道國港航企業、行業協會、非政府組織、海事智庫等多方主體的參與,構建多元化的合作網絡。依托自身優勢融入全球海運體系,優化海外支點港口布局,滿足相關國家進出口貿易需求。鼓勵中國港口企業“走出去”,推動海運經濟要素自由流動、資源高效配置和市場深度融合,促進“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協調經濟政策,開展范圍更大、水平更高、層次更深的區域合作,實現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
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海運業發揮著重要作用,要在服務與保障國際海運發展中體現國際影響力。我國要積極推動全球治理,構建有利于世界海運貿易健康發展的國際海運規則。積極參與全球海運治理變革,提升中國等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海運貿易格局中的話語權。完善治理規則,深化全球海洋治理體系,加強國家頂層設計,深化與國際機構的合作,提升中國在全球海運貿易中的影響力。主動參與國際海運碳定價規則的制定,在全球范圍內推動更為統一和合理的碳減排標準,為海運碳減排規則制定和責任認定貢獻中國智慧。
錨定智慧航海目標,積極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實現海運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要加速海運技術革新,保障國內國際雙循環的高效聯通。圍繞海洋工程、智能船舶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利用數字要素賦能港口服務,打造數字孿生智慧港口,優化港口服務質量,培育形成若干具有較大影響力的現代化高端海運服務企業。建設新一代自動化碼頭,應用云計算、大數據、區塊鏈等技術,完善港口“智慧大腦”。創新港口生產運營模式,提升生產運營和安全綠色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在數字技術支撐下整合優化共享倉儲、配送、運輸等物流信息,實現內外貿海運數據一體化,形成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聯動效應。
加強資源整合、優化資產配置,有助于海運服務提質擴量增效。要支持海運企業重組整合,塑造產業鏈優勢。將混業經營的海運企業定位不同市場或航線,實現專業化分工。做大做強海洋運輸企業,將資源向海運優勢企業集中,提高重要物資運輸安全保障能力,保障海洋運輸安全。
當前,國際海運貿易競爭日趨激烈,要加快推動“海運+”多業態發展,以“海運+現代物流”催生智能物流系統、“海運+科技”催生智能航運等,保障中國海運貿易穩步發展,提升供應鏈韌性與安全水平,為海洋強國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李焱,系大連海事大學航運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