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記者沈素芬 通訊員段帥 實習生趙閩瑤瑤)8月14日,由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荊楚文化史》出版研討會在武漢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華中師范大學、湖北大學、武漢科技大學、湖北文理學院、湖北省社科院、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館等高校和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圍繞《荊楚文化史》正式出版及如何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推動荊楚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開展研討。
湖北省政協副主席王興於,湖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海軍出席會議并講話。會議由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愛國主持。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植代表出版單位致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原會長張海鵬,荊楚社科名家、華中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馬敏,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黃樸民,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陳鋒作為專家代表發言。

《荊楚文化史》出版研討會現場
《荊楚文化史》由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組織編撰、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劉玉堂教授擔任總主編,分史前、先秦、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近代6卷,近300萬字,是荊楚文化研究領域的又一力作,被列入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湖北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重點項目、湖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和湖北省學術著作出版專項資金項目。

湖北省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 王興於
湖北省政協黨組成員、副主席王興於指出,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扎實做好荊楚文化的研究、宣傳和普及工作。《荊楚文化史》的出版發行,全方位展現了豐富多彩的荊楚文化。希望社會各界大力宣傳和普及,讓更多人了解荊楚歷史、熱愛荊楚文化。希望專家學者繼續深入研究,進一步挖掘荊楚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價值。傳承發揚荊楚文化精髓,為助推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提供文化支撐和精神動力。

湖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 劉海軍
湖北省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劉海軍指出,荊楚文化源遠流長、璀璨奪目,傲然卓立于中國地域文化之林,為中華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荊楚文化史》是一部集荊楚文化底蘊、荊楚歷史貢獻、荊楚文明發展于一體的史詩之作,更是彰顯中國文化自信、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時代之作。省委宣傳部將一如既往支持荊楚文化研究優秀項目,推出一批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名篇大作,培養一批具有突出理論貢獻力的名師大家,建設一批具有極強學術競爭力的名院大所。

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 劉愛國
湖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劉愛國在主持會議時表示,《荊楚文化史》以豐富的史料、嚴謹的論證、卓越的史識,梳理探索了荊楚文化的歷史源頭、演進軌跡和卓越成就,完整清晰地展現了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荊楚文化的獨特魅力,是近年來我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又一突出成果。全省社科工作者要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大力弘揚改革精神,為推動文化強省、社科強省建設不斷做出新貢獻。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 李植
湖北長江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黨委委員,長江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植表示,《荊楚文化史》的正式出版是對過去一個階段荊楚文化研究的總結,也是進一步深化荊楚文化研究的新起點。今后,長江傳媒將繼續為大家提供最優質的出版服務,持續打造荊楚文化品牌。

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 杜建國
組織編撰單位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杜建國介紹,《荊楚文化史》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揭示出了荊楚文化的基本特征、分衍狀態和流變趨勢,勾勒出了荊楚文化與其他區域文化乃至外域文化間多向的碰撞、交流和融合的軌跡。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將繼續以習近平文化思想和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為指引,深入挖掘荊楚文化內涵,繼續推出一批有思想、有品位、有影響的學術精品。

《荊楚文化史》總主編 劉玉堂
《荊楚文化史》總主編劉玉堂說,全書堅持用事實說話,注重各類最新研究成果的運用,在行文風格上既注重學術性又注重普適性,是各類讀者都能讀得懂的學術專著。
政協第九屆湖北省委員會主席、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王生鐵,政協第十屆湖北省委員會常務副主席、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會長李佑才,政協第九屆湖北省委員會副主席、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特邀研究員武清海,省政協相關部門、省委宣傳部、省文旅廳、省社科聯、省社科院等單位有關領導和處室的負責同志,湖北省荊楚文化研究會副會長和特邀研究員,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湖北省博物館等研究機構的負責同志和專家,湖北教育出版社有限公司的負責同志,《荊楚文化史》各分卷主編,省社科聯各部室和直屬單位的工作人員參加研討會。
專家代表發言摘編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前會長 張海鵬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史學會前會長張海鵬說,《荊楚文化史》涵括了湖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以及以后歷代的人口結構、民族構成、生活習俗、思想學術、文學藝術、科技發展、宗教信仰等在不同時期的表現,全面揭示了中華文化在湖北的傳承和發展,揭示了荊楚文化在中華文化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該書是一部學術積淀深厚、受大眾歡迎的學術型科普讀物,它的正式出版為荊楚文化研究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荊楚社科名家、華中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 馬敏
荊楚社科名家、華中師范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中國近代史研究所所長馬敏說,《荊楚文化史》的編撰出版,既是奠基于先前楚文化、荊楚文化研究的豐厚積淀,汲取了學術界長期研究的成果,又獨辟蹊徑,開拓創新,樹立了荊楚文化史研究的新地標,是一部具有高度學術性,同時又兼具普及性的雅俗共賞的學術著作。《荊楚文化史》是一部真正意義上的荊楚文化通史,取“中觀”的立場達到了“思”與“史”之間的微妙平衡,對荊楚文化作為區域文化的基本特征作了迄今最為全面的概括。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黃樸民
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黃樸民說,《荊楚文化史》充分借鑒和利用新出土的考古資料,結合傳世文獻,積極進入學科的前沿領域,使自己的研究及其相關結論建立在新的學術生態之上。其中先秦兩漢部分全面系統地再現了這一時期荊楚文化的整體面貌,對這一時期荊楚文化對中華文化發展繁榮做出的積極作用進行了科學公允的概括和解釋。總體來看,《荊楚文化史》的出版標志著中國地域文化史的研究進入了新的境界,在這一領域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武漢大學珞珈杰出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社會史學會副會長 陳鋒
武漢大學珞珈杰出學者特聘教授陳鋒說,《荊楚文化史》有三個顯著的特點。一是整體而有特質的謀篇布局。楚簡與楚文化的章目、茶與中外交流的章目等等,上下縱橫八千年,歷朝歷代各有特色。二是恰當而凝煉的文化特色的歸納與表述。本書借鑒了以往研究成果,歸納出荊楚文化的“六大支柱”和“五種精神”。三是科學性、學術性、可讀性的有機統一。書中所論荊楚文化對中華倫理的浸潤,楚辭漢賦對文學發展的影響,茶文化、藥文化以及活字印刷對中華文明的貢獻等內容都達到了“三性”的有機統一。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