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論壇】
江蘇省將就業服務下沉基層,截至2023年,共創建300多家“家門口”就業服務站,幫助3.4萬人成功就業。上海市在探索醫療服務下沉的過程中,推出了“號源下沉社區”措施,使高質量醫療資源直達基層,提升了優質公共服務的可及性。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切實推動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亮點頻出。
中共中央政治局7月30日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部署下半年經濟工作,審議《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若干規定》。會議強調,進一步理順基層權責,推動資源、服務、管理向基層下沉。持續強化下沉舉措,有效提升了基層治理能力,激發了基層治理活力,破解了更多基層治理難題。
服務群眾、造福群眾是基層治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教育、就業、醫療、住房等公共服務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更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公共服務需求,迫切需要提升基層治理能力與效能。通過下沉發展資源、服務事項、服務陣地、管理職能等,進一步助力公共服務高質量發展。
為推動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國家衛生健康委將公立醫院下沉人員的數量、工作時間等與績效考核要求、醫院評審評價相關聯,并要求在職稱晉升、評獎評優、干部選拔等方面優先考慮有基層工作經歷的醫務人員。由此可見,要構建優質公共服務下沉的激勵機制,需要將政策導向、績效考核、個人職業發展等與資源下沉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優質資源的輻射帶動作用。
首先,明確推動資源均衡分配的政策目標,確保激勵措施與整體發展目標相一致,為資源下沉提供財政保障、動態資源監測等配套措施,破解資源下沉的財力、能力困境。其次,設計合理的績效考核標準,將支援幫扶成果和基層公共服務發展狀況納入地區考核指標,驅動考核評估標準不斷完善,從而形成良性的績效反饋循環機制,引導有效資源持續下沉。最后,人才是基層發展的關鍵資源。要激發基層活力,就要調動基層工作人員積極性,為其提供明確的職業發展路徑與廣闊的機遇平臺,鼓勵和支持人才留在基層、建設基層。
以人才為支撐,讓先進的管理經驗和實踐方案應用到基層,實現基層重要資源的更新與再造。推動資源下沉,不僅需要多樣化的激勵手段,為基層供給源源不斷的“血液”,還要變“輸血”為“造血”,全面發揮資源優勢,提升基層自身的治理能力,不斷開創基層治理新局面。
隨著5G、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發展,政務服務的供給方式從線下窗口辦理轉變為線上指尖服務,形成了“一網、一門、一次”的自動化流程。上海市隨申辦App集成檔案、人社、醫保等多項服務,創造了“一碼通服”“一碼暢行”的服務體系,方便居民線上辦理各項業務。可見,通過技術賦能,政務類App可以破除居民與優質公共服務之間的時空障礙,打通服務端口的下沉路徑。
數字技術深入社區推動了人力資源下沉,提升了治理效率。在基層社區中,數字技術彌補了基層人力不足對公共服務供給效率的影響。數字技術幫助基層形成了一種線上“微社區”,將多線條的基層服務網絡與社區內部社交網絡相聚合,在數字化平臺的互動中,將公共服務資源與公眾需求精準對接,形成后端整合、前端處置的業務在線化治理模式,緩解了基層人員的任務壓力,提升了基層公共服務的處置效率。
因此,數字技術的應用與落地充分發揮了平臺的協作功能,既通過服務下沉拓寬了獲取公共服務的渠道,又通過人力資源下沉提高了基層工作的效率,為基層服務提質增效。
進一步強化賦權賦能是提高公共服務效率的有效途徑。管理下沉是激發基層治理活力的催化劑,將管理權限下放,給基層干部“松綁”,群眾辦事就會更順利、更順心。
首先,要建立多級聯動、上下貫通的數據共享平臺,使基層共性數據應歸盡歸,上級可共享數據應放盡放,讓基層干部擁有更多精力走到基層治理的第一線。其次,要堅持權責平衡,充實基層工作人員力量,制定權責清單,將民生服務、社會資源、管理權限有序下放基層,賦予基層工作人員更多自主權。最后,要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的發展理念,以人民為中心,形成基于數字化平臺的協同治理,將科技手段和居民意見表達相融合,推動基層治理權限下移,讓民眾參與到基層治理的過程中。
公共服務下沉不僅是治理資源的下沉過程,更是技術應用融合、權責關系明確、治理結構優化的綜合性發展。推動服務評價機制的創新,公開各類監督渠道,完善“線上+線下”的投訴協調機制,將對公共服務的評價權交給民眾。通過回溯12345熱線二次投訴率、政務平臺好評率等工作評價,不斷提升服務水平。推動管理下沉,能夠讓不同治理主體形成治理合力,激發基層治理的創新活力。
(作者:胡志平、勾洋,分別系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華東政法大學政府管理學院科研助理)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