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一首古老的民歌,每一種傳統的舞蹈,每一個傳承至今的民間故事,每一件技藝精巧的手工藝品……它們記錄著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承載著千百年傳承的厚重文化,寄托著中華民族的精神信仰。在本已磅礴多彩的中國文化舞臺上,非物質文化遺產以眾聲復調的姿態展現出來,系統地追蹤與對話尤為重要。近年來,我國積極開展非遺傳承和保護實踐,各地、各級非遺工作者和廣大群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識不斷深化,如何在保護好非遺的基礎上,活化利用好非遺,成為一個非常具有挑戰性和不容忽視的時代命題。
回應時代所需,強化文化擔當。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在講好非遺故事、賦能非遺傳播上強勢發力,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為創作理念,聚焦非遺傳承與創新,全方位展現非遺的技藝智慧、文化底蘊、人文內涵與美學價值,以新技術、新創意拓展非遺于新時代的無限可能。近日,節目第二季持續上新,帶領觀眾走進物華天寶、民族風情濃郁的廣西和貴州,開啟精彩紛呈的非遺之旅。
年輕態非遺構筑緊貼日常生活的文化空間
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鮮明的傳統性、基礎性、生活性和民眾性,是文化多樣性的生動體現。然而對于大多數觀眾而言,非遺與他們的日常生活之間似乎隔著一種難以言明的距離感。因此,如何引導觀眾實現從在場到理解、再到認同的傳播路徑,是該節目的重點難點所在,需要走進非遺現場,感受那份“在這生,在這長”的生命力。
“十月山城燈火明,家家織錦到三更。”第二季的廣西篇呈現的是中國四大名錦之一“廣西壯族織錦”。棉線與絲線交織成柔軟而立體的布料,通經斷緯的織法令壯錦多了一分匠心,以紅黃藍綠為基本色,鏡頭中每一片撞色、每一條勾線都看得一清二楚。在壯錦技藝國家級代表性傳承人李村靈看來,濃重的色彩搭配實則“呼應著壯族人民的熱情性格”。織錦人坐入竹籠機,竹針開始生產紋樣,“目前新的壯錦也能夠采用電腦數控生產,但是其紋樣的創新設計還是來源于兩千年的紋樣傳承”。難怪節目中嘉賓們笑說:“這臺竹籠機就是兩千多年前壯族人民開發的‘竹籠機電腦編程’。”
民族風情是傳統的,也是年輕的。觀賞傳統民歌多聲部唱法與現代流行音樂融合的樂隊表演,聆聽民族音樂的年輕化表達;在草坪上學習壯族打扁擔和白褲瑤銅鼓舞的動作,體會民族舞蹈的明快節奏;現場比拼錫繡中的剪錫和上錫,體驗苗族錫繡的高超技藝;品嘗“東甜西酸,南鮮北辣”的桂菜和以酸為底味的貴州酸宴,感受地方非遺美食的滋味與文化……《非遺里的中國》化身百科全書,在非遺項目發源地打造匯聚多樣非遺項目的特色街區,由嘉賓在濃厚的文化氛圍中親身觀看、體驗非遺項目,并與傳承人展開互動交流的方式,結合非遺技藝短片,全方位、細節化、沉浸式展現非遺之美。
以多面體的姿態,探索美學想象與時代價值
非遺正在以多面體的姿態,映照出歷史與新變。古老的非遺技藝凝結著先民的智慧與創造力,帶有歷史的烙印。節目展現和解讀非遺,基于但不局限于歷史和文化本位,進一步拓展非遺的價值內涵與表達形式,全方位表現非遺的獨特魅力。
時代賦予非遺以新生,同時,非遺中也蘊藏著賦能時代的巨大能量。人工合成的仿珍珠結構材料模仿珍珠生長的“磚—泥”層狀結構,這種仿生材料制備的新方法則得益于南珠傳統養殖技藝;侗族木結構建筑的“穿斗式”結構方式與中國天眼圈梁的設計思路不謀而合,二者用時間和功能證明了中國人的智慧。此外,在《山水歌韻》《南珠遺夢》《繡夢苗鄉》《侗·情》等極具東方美感與故事性表達的創意秀演中,非遺的美學高度與精神內涵也得到了進一步詮釋與呈現。
從民族到世界,非遺見證中華文明的開放包容
廣西素有“歌海”之稱,貴州又被稱為“歌舞之州”,這片土地上的非遺也因這歌舞歡騰起來:熱烈活潑的瑤族蝴蝶歌、曲調舒緩的毛南族民歌、會講故事的仫佬族古歌、情感豐富的壯族三聲部民歌、極具大自然生命力的侗族大歌、奔放豪邁的反排苗族木鼓舞、歡快靈動布依族板凳龍舞,還有趣味十足的傳統體育競技游戲仡佬族打篾雞蛋……兩地孕育出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各民族的象征,也成了民族間的紐帶,共同組成了民族大團結的歡慶樣貌。
非遺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形態,在國際交流中也發揮著獨特的作用。在美國就讀民族音樂學專業的林子陽,被廣西民歌所吸引,決定來中國學習和研究,并成為定居當地的“新廣西人”;擅長以中國元素結合現代裁剪的服裝設計師勞倫斯·許,以貴州苗族元素為基底創作《蝶》系列服裝,并在法國進行走秀演出,向世界展現中國苗繡之美;還有不遠萬里來到貴州侗寨尋找侗族大歌的比利時國寶級音樂家尚·馬龍,在一次次演出中傳播中國民族音樂,推動侗族大歌走向世界。
從一個個故事中,能夠看到,非遺不僅在走向世界,更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人走進中國。節目正是通過營造這樣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氛圍,強化觀者的文化自信,并進一步提升中華文化的傳播力與影響力。(文匯報見習記者 孫彥揚)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