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6月1日,“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2024年高層論壇暨‘兩個結合’與唯物史觀學術研 討會”在中南民族大學舉行。本次會議由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 院、中南民族大學聯合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共同承辦,《馬克思主義研究》編輯部協辦。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防大學、復旦大學、東華大 學、上海師范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審計大學、重慶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 學、安徽大學和廣西大學等全國80余所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近百名學者參加此次會議,就“‘兩個結 合’與唯物史觀”主題展開了深入研討與交流。
論壇開幕式由中南民族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方德斌主持,中南民族大學黨委書記邊境,中國社 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紀委書記、副院長林建華,湖北省社科聯黨組成員許巍,中國社會科學院 國家文化安全與意識形態建設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會長侯惠勤分別致辭。邊境指出, 學校深刻認識“兩個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由之路和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寶,高度重視此 次論壇,熱切期待各位領導、專家常來學校指導交流。林建華強調,在5000多年中華文明深厚基礎上 開辟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相結合是必由之路,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 興所具有的強大底氣、歷史主動和堅定自信。許巍表示,這次高層論壇以“‘兩個結合’與唯物史觀” 為主題,充分展現了學界宏闊的理論視野、高度的理論自覺、強烈的學人擔當。侯惠勤強調,推進馬 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研究是中國歷史唯物主義學會的重要使命,學會高層論壇應始終堅持政治 性和學理性的高度統一。關于“兩個結合”的論斷,今天正在被理論界熱議。在看到對問題的認識不 斷深化的同時,有必要審視這一討論中的疏忽,從而實現研究中的新突破。
1.“兩個結合”對唯物史觀的理論推進
“兩個結合”是唯物史觀中國化時代化的重要成果,二者之間具有內在的關聯性和緊密的傳承 性。厘清“兩個結合”對唯物史觀的理論推進,是準確把握“兩個結合”的重要基礎。
侯惠勤教授指出,“兩個結合”是對唯物史觀的堅持運用,它包含三個層次的含義。第一,對 馬克思主義的堅定信仰是“兩個結合”的前提。馬克思主義不同于實證科學,它解決了世界的終極
存在和人生的終極價值這兩大難題,對這一科學真理的堅守和運用是中國共產黨在百余年歷程中領 導中國革命和建設走向勝利的武器。第二,準確把握變動的實際是“兩個結合”的精髓。馬克思主 義在本質上是革命的和批判的,它強調從變化發展的角度認識事物并推動其變革,因此“兩個結合” 的實現以對當前時代變化的全面把握為前提。第三,科學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弄懂“兩個 結合”的關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是“自明”的事實,而是在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價值判斷, 同時又需要在當代得到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國防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昝瑞禮研究員強調,“兩個結合”是新 時代精神的精華和升華,是對黨的指導思想即馬克思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對中國式現代化進程具有 重要指引作用,因此我們應在唯物史觀視閾中對“兩個結合”思想進行深入挖掘,弄清該理論如何 開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新境界。河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鄭黎明副教授指出,馬克思主 義與生態學之間具有重要的關聯,這種關聯的第一個形態是產生于西方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生態社 會主義的抵抗邏輯,第二個形態是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的重構邏輯,而聚焦當代中國,在“兩個結 合”視閾下,歷史唯物主義的生態學意蘊同樣得到理論和實踐上的彰顯。
2. 深刻把握“兩個結合”的理論內涵
“兩個結合”具有深刻的學理支撐與豐富的內涵意蘊,與會專家一致認為,深入挖掘“兩個結 合”的思想內涵,是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當下的重要課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原紀委書記、副所長馮顏利研究員表示,“兩個結合”中的公平正義觀 點是將馬克思主義公平正義思想同中國式現代化的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產物。由于 社會現實中依然存在著與公平正義相背離的現象,因此“兩個結合”中的公平正義思想理應得到重 視。同時,他強調應從實踐活動和思想共識的角度為“兩個結合”中公平正義的實現貢獻力量。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袁銀傳教授認為,“第二個結合”內含在“第一個結合”之中,因為 從廣義上來講,中國具體實際是涵蓋過去的實際和現在的實際在內的一個有機整體。而習近平總書 記之所以提出和強調“第二個結合”,是為了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新時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 主義文化、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應當堅持“兩個結合”,這種堅持建立在 批判“西教條”“儒教條”“左教條”3種錯誤思潮的基礎之上。中共湖南省委黨校哲學部覃正愛教 授認為,“兩個結合”其實是“一個結合”即“第一個結合”,因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含在中國的 具體實際之中。而從目的上看,“兩個結合”既能夠為馬克思主義賦予更加強大的生命力,又能夠 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一個更好地延續的路徑。從方式上看,“兩個結合”的實現可以采取“埋 種子”“移栽”“嫁接”等方法。華北水利水電大學社科處副處長楊國斌教授從為何結合、何以結 合、如何結合三個方面對“第二個結合”進行了分析。他指出,基于創造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堅定 文化自信和實現精神上獨立自主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必須也必然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 合。這二者之間之所以能夠結合,是因為它們內在契合且具有共同的實踐主體。就如何結合而言, 二者通過融會貫通、交相輝映的“化學反應”方式,依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雙創”等路徑,鑄 造出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和人類文明新形態。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馬克思主義學院韓美群教授指出,“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 既鞏固了中華文化的主體性地位,打開了思想解放的大門和文化創新的空間,加深了人民對中華民 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同時又造就了一種新的文化生命體,形 成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在對“兩個結合”特別是“第二個結合”的貫徹中,核心是堅持馬 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主導地位,關鍵是文化內容、文化精神層面的融通互動。安徽大學馬克思主義
學院院長吳學琴教授認為,通過梳理“兩個結合”的出場軌跡,可以看出:“兩個結合”體現了馬 克思主義中國化過程從“一化”即中國化到“二化”即中國化時代化的發展,在這個進程中,“兩 個結合”的重要性不斷加強、內容逐漸豐富、理論定位更加清晰。只有堅持“兩個結合”,才能科 學回答“四個之問”。
華南理工大學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解麗霞教授表示,新民主主義文化 是“兩個結合”的典范。在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中,“兩個結合”以自覺的民族意識重建中華文明 的文化主體性,以“大眾”為文化價值指向激活中華文明的主體力量,以“革命”為核心話語增進 中華文明的文化認同。廣西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梁建新教授指出,“兩個結合”從六重向度 上鞏固了中國式現代化偉大實踐中所生成的文化主體性,即文化理論上的自信、文化身份上的自覺、 文化交往中的自主、文化形象上的自塑、文化精神上的自立和文化發展上的自強。
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熊友華教授指出,既要把“兩個結合”看作一個合規律過程的結
果,即它是馬克思主義體系自身在不斷演進過程中自然、必然產生的,也要把“兩個結合”看作一
個不斷實踐過程的結果,即它是在解決中國革命和建設中所面臨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展現的。天津大 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劉娜教授探討了“兩個結合”與構建馬克思主義話語權的關系問題。
3. 高度重視“兩個結合”的實踐探索
唯物史觀并不是純粹思辨的理論,而是與現實相結合并致力于改變現實的方法論。“兩個結合” 作為唯物史觀的繼承與發展,同樣具有鮮明的實踐要求。
南京審計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黨總支書記趙歡春教授認為,“兩個結合”既是“既定的事實”, 即中國歷史實踐的完成時,又是一種“實踐趨勢”,即當下實踐的進行時和未來實踐的將來時。如 果僅僅把“兩個結合”看作一種“既定事實”,那么,在解釋特定的社會實踐時就會因為忽略“結 合”的具體過程而面臨某種“歸因”困境。對此,她認為,應建構一個分析框架來判斷究竟在何種 標準和條件下可以認為“兩個結合”已經達成,并以此來探尋深入推進“兩個結合”的實踐路徑。
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黨委書記姜迎春教授表示,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重要性既體現在 鮮明的政治立場上,又表現在具體有效的實踐原則上。上海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張志丹教 授認為,“兩個結合”是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發展,它在突出中國特色、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的同時,并不排斥吸收世界文明的優秀成果。
河北省石家莊市人民政府參事閻國文教授闡釋了“兩個結合”與思政課教學之間的重要關聯。
4. “兩個結合”與習近平文化思想探賾
“兩個結合”是習近平文化思想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理論基礎,蘊含著習近平文化思想理論創新 的邏輯理路。習近平文化思想是深化“兩個結合”的生動典范。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金 偉教授深入分析了習近平文化思想所具有的五個方面的精神力量。 河南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劉振江教授闡述了習近平文化思想的六個文化維度。西北工業大 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姚崇教授認為,習近平文化思想具有鮮明的主體性特征。
湖北工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丁銀河教授指出,習近平文化思想激發了新時代新的文化使 命觀。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盧忠萍教授表示,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中思想文化 問題的解決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應從立場、觀點和方法三個方面堅持和運用好這一理論。
來源:《馬克思主義研究》,2024年第6期
作者:黎海波(中南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