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明論壇】
2024年正值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周年。三地已經在交通、生態等方面率先突破,并在科技協同上持續發力、成果豐碩。從利用遺傳育種技術提振蔬菜產業“芯”動能的瓜果新品種,到北京科技大學聯合首鋼共同研發的“蟬翼鋼(5G鋼)”,再到北京精雕集團五軸數控機床生產的汽車核心零配件,等等,這些都是京津冀三地共同協作的成果,彰顯京津冀科技成果轉化的具體成效。目前,《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天津中心建設方案》相繼出臺,更多成果有望從三地的“實驗室”走向“生產線”。
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座談會上指出,“要構建產學研協作新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區域內轉化效率和比重”。京津冀作為引領全國高質量發展的三大重要動力源之一,擁有數量眾多的一流院校和高端研究人才,創新基礎扎實、實力雄厚。三地聯合創新態勢良好,北京創新資源輻射至天津、河北,科技創新成果產業化進程加快推進。2014年至2023年,北京流向天津、河北的技術合同成交額逐年攀升,2023年達到748.7億元,占流向外省市的15.1%。未來,三地應繼續打造區域技術轉移轉化中心,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共同營造區域創新生態,推動新階段京津冀協同發展邁上新臺階。
利用科技成果轉化培育新質生產力,發展區域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是打通創新鏈和產業鏈的關鍵環節, 能夠將新技術引入生產體系, 實現生產要素的創新性配置, 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培育新質生產力,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精準對接市場需求與科研成果,不僅能夠加速新興產業的孵化與壯大,還能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從而構建更加多元化、高附加值的產業結構。此外,科技成果轉化還能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激發創新主體活力,形成良性循環的創新生態系統,為區域乃至國家層面的未來產業布局奠定堅實基礎,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目前,北京正在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天津大力發展現代化產業體系,河北保持著傳統制造業模式,“北京研發、津冀制造”的產業協同模式正加速形成。未來,三地應以新質生產力發展為契機,加快河北和天津的產業轉型升級,共同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現在“人工智能”“商業航天”等新產業賽道的彎道超車。例如,張家口和中國科學院聯合研發的“二氧化碳跨臨界冷熱聯供機組”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助力三地實現“低碳、零碳”綠色化發展,努力使京津冀成為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先行區、示范區。
利用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賦能國際一流產業集群建設。創新集群已成為世界各國加速技術突破和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力量。作為現代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創新集群通過集聚創新資源、促進知識溢出與技術交流,加速產業升級與轉型,提升區域競爭力,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引擎。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23年全球創新指數》,在“最佳科技集群”榜單上,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北京、上海-蘇州分別位列第2、第4和第5名。三個區域創新潛力大、發展后勁足,但也存在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較低,向全球價值鏈攀升亟待提高等現狀。從京津冀三地來看,北京創新資源集中、 科技創新成果豐富, 天津先進制造業基礎、應用研究及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較強,河北應用場景資源富集,應充分利用各地特點, 通過跨區域創新應用場景的共建共享, 激發各類產業主體的創新活力, 通過產學研等方式加快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推動區域產業轉型升級。
利用科技成果轉化完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提升京津冀重點產業鏈競爭力。2023年京津冀發布“五群六鏈五廊”產業協同發展新圖景,指出了三地在“氫能、生物醫藥、工業互聯網、高端工業母機、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汽車、機器人”等重點產業鏈的協同發力點。同年,《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的決定》發布,通過政策支持進一步完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京津冀三地依托6條重要產業鏈,在原創科技成果研發、生產制造、創新要素和場景應用方面各具比較優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的就近落地開花,有助于優勢互補,形成區域合力。以先進制造業為例,北京是新興產業技術的創新策源地,天津工業積淀深厚、區位優勢突出,河北是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承接地。三地合力有助于完善區域創新生態系統,共同培育壯大跨區域的先進制造業集群。
(作者:江成,系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特大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