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原上的黑眼睛》劇照。
“青草來,雪山來,河水來,仙鶴來,扎西德勒來……”舞臺上,藏地歌謠空靈唱響,送來了一段雪域高原上的友誼故事。8月23日至25日,北京演藝集團、北京青海玉樹指揮部出品,北京兒童藝術劇院制作演出的原創兒童劇《高原上的黑眼睛》在南鑼劇場首演。作為北京演藝集團2024年重點劇目、2024年度對口援青項目,該劇透過孩子們的童趣視角,展開了生態之美、人文之美、和諧之美的詩意畫卷。
演出在孩子們的嬉鬧中開啟:北京男孩夏天被媽媽接到青海玉樹,邂逅了玉樹少年扎西與他的藏族伙伴們,夏天與扎西收獲了一段真摯深厚的友情。許多暗線悄然鋪展,比如,夏天媽媽作為援青的草業專家,與多年前救了松吉爺爺的北京“曼巴”(藏語對醫生的稱呼)前后呼應,從側面串聯起幾代援建工作者為玉樹帶來的發展變化。
在表現方式上,《高原上的黑眼睛》綜合運用戲劇、音樂、歌舞、木偶等多元形式,雪山、青草、河流三大視覺核心形象貫穿始終,瑪尼石墻、酥油燈等標志性元素不斷出現,構建起具有玉樹地貌和藏族氣質的舞臺空間。棲息于三江源的旱獺、野牦牛、白唇鹿、赤麻鴨、斑頭雁等高原動物則以“偶”的形式出現,多人展現的巨型偶、布袋偶、手持偶接連上場,靈動濃郁的童話色彩頗受小觀眾的喜愛。
為還原藏地風情,主創團隊曾多次前往玉樹采風,翻閱參考大量文獻資料,并邀請當地歌手、演員來到北京兒藝的排練廳,與劇組朝夕相處。玉樹民歌非遺傳承人藏族女歌手白瑪永西、藏族男歌手永丁然杰與專業演員們一起登臺表演。
“所有演員都學習了藏語,這是排練過程中最難忘也最有難度的一環。”飾演夏天的金珊說。演出的尾聲部分,夏天與藏族朋友一起吟詠《格薩爾王傳》的詞句,同樣的語言、同頻的呼吸再次拉近了他們靈魂的距離。排練時,藏語指導老師對金珊等主演的要求相當嚴格,“除了導演,只有這位老師能喊停。有時候我們要用手去掰舌頭,不斷地糾正發音,沒有竅門,只能靠記憶。”演出開始前,大家還在后臺夯實細節,在金珊看來,這是劇組的敬畏所在,“導演一直告訴我們,應該用最真摯的情感致敬三江源和玉樹人民,致敬一代又一代的援青工作者。”據悉,幾十位援青干部和家屬受邀來到了演出現場,今年9月,這部作品將回到它故事的發生地青海進行巡演。
“《高原上的黑眼睛》充分體現了北京、玉樹一家親的長久感情。為孩子們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這部作品最主要的出發點。”北京青海玉樹指揮部黨群工作部副部長,玉樹州文體旅游廣電局黨組成員、副局長趙立平說。(北京日報記者 高倩;攝影/北京日報記者 方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