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陶蓉)“提示貸款額度短信、保險理賠電話、虛假征信誘騙、簡單操作卻高回報的兼職信息……”為進一步提升轄區企業員工的識騙、防騙意識和能力,持續營造全民反詐的濃厚氛圍,近日,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刑事審判庭應邀前往轄區企業,開展“警惕詐騙新手法,不做電詐工具人”反詐宣講。
數字時代日新月異,詐騙手法迭代升級,關聯犯罪層出不窮。從源頭上識別詐騙及關聯犯罪,掌握防詐反詐技巧、警惕詐騙幫助行為,才能更好守護 “錢袋子”。

宣講現場。通訊員供圖
警示詐騙手法 串講關聯犯罪
“詐騙分子喜歡冒充身份,冒充成功人士、公檢法、軍人、投資人等,就是為了博取信任和好感,從而為后續轉賬做鋪墊。”
“低價充值話費、電費、燃氣費,點進詐騙分子修改的鏈接,再將充值訂單進行替換,就可能涉嫌非法轉移資金。”
“電信網絡詐騙,往往伴隨一系列上下游犯罪,如很多人明知上游系犯罪還提供支付結算,充當電詐工具人,獲利沒多少卻面臨定罪判刑….”
刑庭法官羅婷結合詐騙犯罪類型分布、相關法律法規等方面闡釋了新型詐騙手法及法律規定,并結合典型案例以案說法,從跨境典型網絡詐騙,到詐騙關聯的掩飾、隱瞞犯罪所得罪、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等犯罪,將常見及新型詐騙手法一一講述,娓娓道來。
法官溫馨提示 聚焦源頭治理
“‘殺豬盤’式詐騙形式不斷升級演化,在APP交友不要輕信所謂成功人士、特定職業人士,聊天時注意認真核實對方真實身份,理性交友投資,不要隨意點擊、下載來源不明的APP。”
“不要有‘貪小便宜’和‘輕松賺錢’的心理,不要輕信高額回報,警惕好友申請。無論任何APP,有陌生號碼、好友表示可以提供輕松‘賺錢機會’的不要相信。”
“‘跑分洗錢’團伙往往以蠅頭小利為誘餌,招募人員通過銀行卡轉賬、虛擬幣交易等多種方式為電信詐騙、網絡賭博等犯罪團伙洗錢,大家要注意保護好社交賬戶、銀行卡等支付功能的支付賬戶,防止成為詐騙犯罪幫兇。”
授課尾聲,羅婷法官提示大家,企業人員及其家庭成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要注意辨別真偽信息,增強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避免給詐騙分子可乘之機,一旦發現可能被詐騙,要及時報警止損。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