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在天津的傳承發展,有著悠久的歷史。作為河西區的市級非遺項目,昆曲在第三代傳承人、著名京昆教育家渠天凰多年的努力下,通過傳統曲目展演、交流互動、戲曲知識講解等,在我市得到很好的傳承。

據史料記載,清朝嘉慶年間,天津水西莊查家已有昆曲小班演出昆曲劇目。新中國成立后,天津廣播電臺邀集老曲友成立了“天津昆曲研究社”,2005年“天津市昆曲藝術研究會”接過薪火,使天津的昆曲傳承、演出代代相傳。
渠天凰是我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昆曲)代表性傳承人。說到昆曲演唱的技巧,渠天凰表示,天津昆曲在演唱技巧上,吸取了南曲注重聲音的控制,講究頓挫疾徐和字正音準的長處。在行腔技巧上,有“豁”“疊”“擻”“嚯”等腔法的區分,以及各類角色的性格唱法。在實際演唱中,技巧服從于戲情和角色應有的情緒,從而發生許多自然的變化。
“我13歲進入天津市戲曲學校學習,先學河北梆子,后學京劇。”渠天凰回憶說,1960年,因學習成績優異,渠天凰被選派改學昆曲,跟隨田菊林等昆曲名家學習。“在很短的時間內,我學演了昆曲名劇《百花贈劍》《金山寺》《長生殿》《牡丹亭》等十幾個劇目,后來登臺演出受到觀眾的歡迎。”隨后,她又作為尖子人才被調回戲曲學校,負責教學工作。“我把百十出劇目毫無保留地傳給學生。我的很多學生后來都成為了戲曲舞臺上的骨干力量。”從此,她把自己對昆曲藝術的熱愛,從舞臺轉移到教學上來,并且幾十年如一日,不曾停歇。
退休后,渠天凰更是一門心思傳承昆曲,在社區、高校、小學,只要有人想學昆曲,她都免費教。“后來,我得到了河西區文化館的大力支持,為我們提供了專門的排練教室,每周開展教學、排練,效果非常好。”八旬高齡的渠天凰,如今仍然孜孜不倦。經過多年的努力,她開始為學生們排演昆曲劇目,進行演出,從《牡丹亭》《長生殿》到《百花贈劍》,學生們通過演出加深了對昆曲藝術的理解與表現力,也讓更多觀眾通過觀看演出,感受到昆曲藝術的魅力。“要讓昆曲以不同形式走近觀眾,才能讓更多人了解昆曲、傳承昆曲。”渠天凰說。(記者 劉桂芳)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