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寶迷蹤》系列紀錄片以四大國家一級文物被盜案件為原型,展現公安干警與不法分子之間的較量,引發廣泛關注。制圖:馮曉瑜
文物是文明的見證,亦是民族精神的傳承。然而因為不法分子的貪婪,這些文明瑰寶遭遇盜掘、盜竊、走私的波折與挑戰。近日,嗶哩嗶哩以公安部督辦的四大國家一級文物被盜案件為原型,推出《國寶迷蹤》系列紀錄片,引發廣泛關注,截至目前已經獲得超過2900萬次播放量。
《國寶迷蹤》真實再現了“1·05”陜西西安特大盜掘古墓葬團伙案、“12·28”浙江省武義縣南宋古墓葬盜掘案、“1·16”陜西彬州系列盜掘古塔地宮古墓葬案、“12·19”四川眉山系列盜掘文物案,展現公安干警與不法分子之間的較量,以及他們在保護國寶過程中的艱辛與智慧。
觀眾如何才會對年代、距離較為“遙遠”的文物產生具體且真切的情感?《國寶迷蹤》總導演王璐認為,這些文物案件故事中每個干警個體的具體行為便是答案——他們堅定的信念賦予了文物在當代的另一種價值:“即便它們散落天涯海角,即便直至今日尚未被尋回,但終有一天,它們必將重返故土。”
千山萬水,一定要帶國寶回家
每一件文物的失竊,都是對歷史的褻瀆。《國寶迷蹤》真實再現了一件件國寶重見天日的背后,是警方多年的追蹤和無數次的調查,彰顯出公安干警對于國寶文物保護的決心:千山萬水,帶“你”回家。
沒有物證、沒有嫌疑人、沒有犯罪現場,只有一張真偽難辨的照片,警方還會堅持調查嗎?在《真賽假》講述的這起案件中,警方對疑似南宋文書的線索沒有輕率作出任何判斷,而是認真負責地展開秘密偵查。其間警方與嫌疑人虛與委蛇地“相談甚歡”,也多次發生爭論。不停地討論、試探、迂回,沒有驚心動魄的抓捕場面,卻讓觀眾感受到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過程。經過長達一年的不懈努力,警方終于找到關鍵線索,追回珍貴的“南宋徐謂禮文書”,不僅豐富了我國的歷史文化遺產,也為研究南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
由于小說和影視作品的影響,部分人對“摸金校尉”“盜墓賊”抱有脫離實際的幻想。《消失的佛像》分集導演張自強認為,文物犯罪分子的行為就是在破壞歷史和文化的根脈。陜西省彬州市開元寺古塔地宮被盜后,公安部門聯合文物部門專家成立專案組,克服重重困難,通過科技手段和傳統偵查方法相結合,不僅一舉破獲了開元寺古塔地宮被盜案以及其他5座古塔地宮被盜案件,還在破案過程中實現了與文物保護工作的同步進行,最大限度地保護了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
尊重事實,處理好每一處細節
從類型來說,《國寶迷蹤》屬于紀錄劇情片,以人物扮演和情景重現的方式帶給觀眾更為生動的現場感。王璐表示,這類現實題材“尤其要在嚴格尊重事實的前提下,處理好每一處細節”。分集導演朱子奇坦言創作的過程充滿了挑戰,他與王璐之間的兩種拍攝理念經過了長達一年的不斷碰撞、融合,最終形成了這部獨特的作品。
在《彩色石房子》一集中,陜西省西安市公安局發現唐墓被盜的線索后,與境外律師組織、國際刑警組織展開了長達數年的交涉。他們多次赴香港進行談判,克服了種種困難和挑戰,最終成功追回了流失美國的唐貞順皇后石槨和墓室壁畫。為了凸顯身臨其境的紀實感,制作團隊還對所有拍攝場地作了精心還原。當年的老小區、修復工廠、公安局辦公室等場景都是根據真實描述和歷史照片重新搭建的。特別是對于關鍵線索“壁畫”的再現,拍攝團隊專程前往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壁畫修復中心學習基礎知識,最終仿制出的道具得到了專業人士的高度認可。
除了還原真實的場景之外,《國寶迷蹤》也讓觀眾體會到一線干警的艱辛與不易。在《消失的佛像》案件中,四川省眉山市丹棱縣公安局調查摩崖石刻佛像頭部被盜案,在深山老林中進行數日蹲守和偵查,通過周密部署和艱苦付出,連續抓獲了3個專門破壞盜竊田野摩崖石刻的犯罪團伙,并成功追回被盜的國家一級珍貴文物——唐代男觀音造像。 (文匯報記者 衛中)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