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漢陽墨水湖畔的武漢動物園,是國內少見的“濕地上的動物園”。 (武漢動物園供圖)
一年前的今天,武漢動物園煥新開園,一年間接待游客370余萬人次,成為大家歡度假日、親近自然的游玩勝地。
一年來,武漢動物園堅持黨建引領,緊緊圍繞動物管理、運營服務、科普科研、隊伍建設等方面開展工作,爭創“環境設施一流、動物福利一流、游客服務一流、科普教育一流、科學研究一流”的一流城市動物園。
一流的動物園建設,離不開一流人才隊伍的支撐。
一年來,在武漢市相關部門的支持下,武漢動物園大力開展人才引進工作,共引進野生動物保護、動物營養、動物醫學、信息技術、園林綠化等專業技術型緊缺人才49人。其中,研究生以上學歷22人,具備副高級職稱2人,專技人員占比提升至32%。
“這些新鮮血液注入到武漢動物園這個大家庭里來,既傳承延續了武動近40年的歷史積淀和優良傳統,又帶來了新技術、新理念和新視野,有效彌補了人員缺口和專業短板,使全園上下迸發出新的活力,朝著建設一流城市動物園的目標穩步前行。”武漢動物園黨委書記許偉表示。
建設養護
蔡婷:園林高工擔綱水系治理 扮靚“濕地上的動物園”
武漢動物園以半島式地形延伸進入墨水湖北部,又將馬滄湖擁入懷中,水域面積占比一半,是全國少有的“濕地上的動物園”。
這幾天,建設養護部副高級工程師蔡婷每天都要花幾個小時圍著園內飛鶴湖、天鵝湖、中馬滄湖轉上幾圈進行檢查。“如果湖面有白色漂浮物,就馬上通知工人來清撈;如果水體變渾或有外來入侵生物,則要及時采取處理措施。”
蔡婷今年37歲,此前曾參與光谷中央生態大走廊等大型生態公園的建設工作。入職武漢動物園后,她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負責推進園內水環境整治工程的實施和養護。過去一年間,園內三大湖泊陸續開展了水環境整治工程,包括打撈水泥、清理底泥、投放水生植物等,如今全園湖泊水質明顯好轉,再現魚翔淺底、千鳥競飛的美麗景象。
武漢動物園建設養護部負責人介紹,有了新生力量的加入,部門人手得以擴充,能夠將建設養護工作做得更加細致入微。一年來,全園依托智慧化管理,開展設施適應性改造和功能新增,對動物籠舍、公共空間、水電線路等6大類258項問題進行了整改提升,為市民游客提供了良好的游園環境和服務。
動物繁育
朱曉彤:熱愛可抵萬難 30歲入職當起小熊貓飼養員
朱曉彤今年30歲,是華中農業大學預防獸醫專業碩士畢業生,去年考入武漢動物園,成為亞洲區小熊貓館的動物飼養員,負責14只小熊貓的飼養、繁育和行為訓練工作。“選擇30歲時轉職業來飼養野生動物,因為既是自己的興趣愛好所在,又能施展自己的專業所學。”
入職后,朱曉彤馬上喜歡上了這群萌點滿滿的小可愛。“小熊貓喜食竹葉,占其食物總量的80%到90%,再搭配少量窩窩頭、水果等,就能供應身體所需。因為食物相對固定,所以腸胃問題不多,防止游客投喂是關鍵。”為此,朱曉彤在小熊貓館周邊張貼了各種警示牌和貼紙,提醒游客不要投喂食物。
最讓她高興的是,去年入職時正好碰上2只小熊貓媽媽誕下了4只幼崽,分別被取名為“熱干面”“牛肉粉”“豆皮”和“面窩”,“我見證了四個小家伙從出生到成長,真正讓我明白了自己選擇這個職業的初心所在——熱愛可抵萬難。”
武漢動物園動物繁育部負責人介紹,一年來,隨著環境不斷完善和飼養員隊伍不斷擴充,武漢動物園共繁育存活動物30余種300余頭(只),動物總存欄數達到了150種1400余頭(只)。其中育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川金絲猴、黑葉猴、麋鹿、丹頂鶴、白冠長尾雉5種37頭(只),并有環尾狐猴、白馬雞、豹貓、阿拉伯狒狒等10種新展養動物實現首次繁育成功,全園動物種群結構越來越穩定。
疫病防治
周昕媛:日行2萬步 每天要學習 做好全科獸醫
周昕媛,25歲,天津農學院畢業,去年入職后成為武漢動物園獸醫院疫病防治部的一名獸醫。目前,她主要負責兒童互動區、大洋洲區和美洲區27種上百只動物的疾病防治工作。
與貓狗等家養動物不同,野生動物對于疾病的忍耐力特別強,早期難以發覺。因此,周昕媛的重點工作就是對轄區動物進行一天兩次的巡診,判斷其健康情況。“一天走下來,微信步數都是2萬步以上。”
野生動物大多生活在自然界中,對人類警惕性很高,需要做一定的醫療行為訓練,必要條件下進行物理保定或者化學保定(麻醉),才能直接接觸。因此,周昕媛大多數時候只能通過“望”“聞”“問”來進行診斷——“望”就是觀察動物的精神狀態好不好,通過打招呼來判斷它們的反應、看它們的進食過程是否正常;“聞”是聞聞它們的糞便來判斷它的消化情況;“問”則是事無巨細地問保育員,動物吃了什么、幾點睡幾點起床、拉了幾次糞便……
除了上班時間正常治療和巡診外,周昕媛還要將大量業余時間投入到學習上。“如果說治療貓狗等寵物是專科醫生,那我們就是要精通幾十種動物的全科醫生,要每天查閱國內外專業文獻、請教國內同行,了解不同動物的疫病防治知識。”
武漢動物園疫病防治部負責人介紹,通過發揮青年獸醫團隊作用,該園已建立對大熊貓、金絲猴、黑猩猩、洪氏環企鵝等14種重點動物巡查和會診機制,有效提升了治愈率。此外,該園還成立了10個科研小組,圍繞動物繁育攻關、健康防治、動物營養等方面開展課題研究工作。
科普宣教
李曉軒:當好校對員和翻譯官 讓動物科普更準確更有趣
“齊天大圣竟然還沒我高!”“原來林黛玉也喜歡養鸚鵡……”當四大名著遇到武漢動物園,會是什么樣的奇遇?
9月15日,2024年武漢自然教育“‘趣’愛野生動物——我在動物園學語文”之“四大名著里的動物”主題活動在武漢動物園舉辦。武漢動物園官方微信隨后推送了一條圖文,推薦了動物園里的“四大名著”游覽線路。
為了確保推文中涉及的動物名稱、習性、圖片準確,武漢動物園科普宣教部的李曉軒就承擔起了校對員的工作。
去年,李曉軒從華中農業大學畜牧專業碩士畢業后,進入該部門負責起了各媒體平臺及園內科普展牌的動物專業知識審核工作。“這些信息由不同單位的不同人員收集、整理、制作,不少人都沒有動物專業知識背景,難免發生錯漏。我的工作之一就是像啄木鳥一樣把這些問題找出來進行訂正。”
此外,李曉軒還參與了武漢動物園《動物通識課》的選題確定、專家邀請和課程設計。這時她又要變成一名翻譯官,將專業知識變成老百姓通俗易懂的知識,實現更好地傳播。
一年來,武漢動物園舉辦名家講座、科普展覽、趣味研學等活動140余場;聯合華中農業大學等高校組建了一支300余人的科普志愿者隊伍;開發《動物通識課》《趣愛野生動物》《去武動 趣武動》《動物園里的語文課》等研學課程,深受社會各界尤其是青少年群體的喜愛。
運營服務
曾子瑞:打造“智慧動物園” 即將上線實時導覽服務
這幾天,武漢動物園營運服務部工作人員曾子瑞正與幾家全國知名的地圖服務企業聯系對接,準備打造武漢動物園實時導覽系統。
功能上線后,游客通過微信就能打開武漢動物園的手繪地圖,查詢各大展館和出入口、洗手間、餐館的位置,還能看到動物園推薦的不同游覽線路。“手機還能實時獲取游客所在位置進行導航,就像是高德地圖的動物園版。”
曾子瑞26歲,畢業于武漢工程大學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作為武漢動物園招收的首批信息技術專業人才,剛一入職,他就要與合作單位一起搭建動物園自己的數據機房和票務系統。“當時我們部門與供應商團隊一起搭建機房、部署系統、調試信號,沖刺期幾乎是周周無休,一出現問題還要通宵達旦排查故障,提出解決方案,最終確保票務系統準時上線。”
煥新升級后,武漢動物園徹底告別了人工檢票的歷史。市民游客通過手機就能輕松購票,輕掃二維碼就能入園,整個過程絲滑流暢。一年來,武漢動物園接待游客量大幅增長,累計接待游客370余萬人次,對比改造前的最高年度游客量(2019年)實現了翻番,全園電子票務系統運行穩定,很好地滿足了運營所需。
撰文:鄧麗玲 樂霞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