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藝觀潮】
近年來,人工智能(AI)迎來技術爆炸式發展。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賦能多業態應用層的加速落地,使文生文、文生圖、圖生視頻、文生視頻等領域實現技術躍遷,并為影視行業帶來巨大機遇和革命性變革。2023年開始,國內影視行業頻繁出現人工智能的身影。尤其是編劇環節,人工智能在創意發散、內容生成等方面為劇本寫作帶來極大便利,對編劇創作流程造成顛覆性重塑,引起業界深入思考。面對人工智能技術浪潮,如何加快技術應用轉化步伐,迎接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是行業需要思考的難點。
大幅提高生產效率
如今,生成式人工智能成為重塑影視編劇行業的技術奇點。基于自然語言處理、深度學習模型、預訓練算法等技術的大語言模型,讓劇本寫作一鍵生成變為現實。目前,我國已經開發出文心一言、通義千問、訊飛星火等大語言模型,并在影視行業深度運用。如央視頻AI頻道上線了我國首部AI全流程微短劇《中國神話》。該作品由智譜AI和文心一言參與編劇,主要負責文本生成和主題提煉,AI編劇占比高達80%。還有《三星堆:未來啟示錄》《AI看典籍》《山海奇鏡之劈波斬浪》等微短劇的創作也都有人工智能的貢獻。
人工智能為編劇提供的最大幫助就是提高效率,縮短周期。傳統劇本創作需要在創意構思、擬定大綱、角色塑造等方面投入大量時間精力。而人工智能可以讓編劇通過提問、對話的形式,輸入關鍵詞等信息,完成細節描述和橋段構思,在較短時間內自動生成完整劇本。人工智能還可以將小說直接轉化為劇本、分鏡頭腳本,縮減人工成本。此外,人工智能可以為編劇提供動態檢視視角,既可以拆解人物故事線,也可以做到邊寫邊評估對照。如華策影視AIGC應用研究院研發的“影視劇本智能創作系統”,可對20萬至50萬字小說劇本進行內容評估,將一個編劇3天的工作量縮減至5分鐘。
人工智能也可助力編劇的創意生成、靈感激發。以往,編劇構思一個情節需要查閱各種資料、耗費很大心力。而人工智能通過學習、整合和分析大量電影、電視劇、文學作品,為編劇提供數個選擇,并快速梳理和確定最具價值的故事線。以一覽運營寶的“AI編劇”為例,用戶僅需在“創意生成”欄輸入創意點,軟件便會據此進行“情節生成”,給出幾個不同的故事情節;選擇其中一個,便進入“腳本生成”環節,完成專業分鏡頭腳本。
劇本創作有了雛形后,人工智能還能優化內容,修補漏洞。傳統劇本寫作基于人的經驗、靈感以及寫作能力,在撰寫過程中難免出現語法漏洞。人工智能擁有較為全面的知識框架,依托算法和數據庫,幫助編劇檢查劇本語言邏輯、語法錯誤和拼寫錯誤,還可以通過輸入具體指令來潤色劇本文字,提高作品質量。
只能協助編劇進行藝術創作
人工智能的編劇功能剛出現時,曾引發業界關于“人工智能會不會取代編劇”的話題討論,甚至使很多從業者尤其是編劇產生抵觸情緒。但經過學習和實踐我們發現,人工智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CCTV-6《今日影評》曾在節目中現場測試人工智能的編劇水平,結果顯示它僅能處理內容邏輯上的初級問題,難以進行深層次的細節設計,尤其欠缺對因果邏輯的把控。因此,就現階段而言,人工智能只能協助編劇的藝術創作,無法完全取代編劇。
首先,人工智能難以體現生活的深層肌理。編劇是基于文字的編寫或加工,其工作本質上是文學創作,更精確地講是對故事的構思與把握。好故事的靈感來自編劇本身強大的想象力,而想象力則是人類大腦對日常情感、生活經驗和審美感知等記憶的整合與編碼,是人類獨有的能力。編劇在創作時,會調動自己的全部生命記憶,用想象力將個人的情感體驗和觀察到的社會現象轉化為具有普遍意義的藝術表達,使作品生動真實。而人工智能的本質是機器程序與數據處理,無法向內建構起自我世界,沒有個體體驗,缺乏想象力的生成與發散,生產的劇本僅能做到描述故事,缺乏思想深度、生活廣度,無法觸及故事與藝術的核心。
其次,人工智能難以做出有個性、有溫度的藝術表達。傳統編劇在寫作時基于上帝視角審視故事的因果邏輯、角色塑造、情節結構,以及劇本中微妙的態度與深層主題的呼應。而人工智能的底層邏輯來自其語料庫,僅能做到初級語言的膨脹與擴散,通過矩陣邏輯和算法規則選擇最優解,能給予人知識卻缺乏情感,無法設計出類似《長安三萬里》里眾人朗誦《將進酒》的經典場面,以及蘊含各種隱喻表達的臺詞。
最后,人工智能難以把握整體敘事節奏。傳統編劇在創作時,不僅要專注故事內容設計,還需考慮場景設置、景別選擇、機位安排、光線運用等,為導演提供充足的拍攝自由度。相比之下,人工智能的局限性在于目前主要聚焦于劇本本身的生成,采取點對點、點對多點的直線處理方式,而非傳統編劇流動性且覆蓋全局的綜合處理方式,所以難以兼顧整個拍攝流程的各個環節,缺乏整體的把控能力。特別是在大型電視劇的劇本創作中,資深編劇能確保每一集之間的連貫性和整體節奏的把握。而人工智能的應用還局限于單劇集的初級寫作階段,難以從整體上把握劇情的節奏和走向。
可能會淘汰不會用AI的編劇
人工智能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在影視行業,影視強國建設和影視工業發展需要我們以積極態度擁抱人工智能技術,讓其高度適配影視編劇行業。
一是鼓勵開發、優化高度適配影視編劇的人工智能技術。通過深化自然語言處理技術,提升人工智能對劇本語言、人物對話、情節發展等復雜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使其能生成更自然、富含情感和邏輯性的對話和敘述。在細節上優化算法,讓人工智能學習并模仿不同的寫作風格。通過分析大量劇本數據,學習情節構建的邏輯與模式,輔助或自動生成富有創意和吸引力的故事情節,適應多樣化的創作需求。同時,要進一步增強人工智能的情感理解能力,使其能識別并響應角色的情感變化,創造出更貼近現實、更有溫度的故事。
二是構建以人為主體的“人機協同”編劇創作范式。人始終是藝術創作的主體,具備人工智能無法理解的精神意識、情感表達、價值判斷。人工智能缺乏人性感知能力,無法到達敘事藝術的層面,但其具備優于人的客觀性、計算能力和語言邏輯。人工智能可以幫助編劇打破傳統單向線性創作思維,轉向多元的開闊性思維,甚至可以做到將文字劇本直接生成圖片、視頻,使編劇從文字的想象轉為視覺的呈現。隨著人工智能應用的不斷推廣,不會用人工智能的編劇可能會被淘汰。所以,我們應積極探索由編劇負責提供創意靈感、塑造人物性格、構建情節框架等核心工作,由人工智能負責處理大量數據、提供創意建議、優化文本結構等輔助工作的“人機協同”模式,提高藝術創作的質量和效率。
三是加強版權管理水平,健全知識產權管理體系。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介入,人工智能創作的大范圍應用,勢必會造成知識產權管理體系的深刻變革。目前,對人工智能創作版權的核心問題主要集中在“是否給予其版權”和“版權授予誰”兩個層面。現有技術無法對人工智能創作的版權進行有效追溯、識別和保護。因此,我們需要進一步探索,建立適用于人工智能創作的版權管理機制。
目前,人工智能在影視編劇領域的應用仍處于初級開發階段,各種技術和配套機制尚未成熟。但在“人工智能+”的時代潮流下,人工智能將會成為編劇環節不可或缺的存在。因此,面對利弊兼具的人工智能技術,我們應以更加主動積極的姿態擁抱它、使用它,以理性的方式化解風險與挑戰,用“人機協同”的新范式賦能中國影視業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劉漢文 鄭澤坤,分別系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科研助理)
來源:光明日報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