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時代新人形象是文藝創作的重要任務。在經典文藝作品中,我們曾遇見無數新人形象,如《創業史》中的梁生寶、《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靜、《平凡的世界》中的孫少平等,他們身上呈現出當時社會的精神特質與高度。當下中國氣象萬千、煙火蒸騰,新的業態、新的人物不斷涌現。快遞騎手作為數字平臺中的一員,構成了一個快速發展的新社會群體。他們以“數字遞送工人”的身份,承載著城市生活的運轉。根據國家郵政局公布的數據,2023年,中國快遞業務量累計完成1320.7億件,同比增長19.4%,行業業務量不斷刷新紀錄。這個新興而又龐大的群體,也成為網絡文藝重點書寫的對象。
在多數網絡文藝作品中,呈現的都是“快遞小哥”的熱情、善良、踏實、樸素,且為生計努力付出、不怕吃苦的堅強形象。“對面的三十一層高樓,明年春天的夜晚/將是萬家燈火,他心想,天亮要跟站長主動申請/負責此小區的攬派,新的產糧區,他有的是力氣。”這是詩人王二冬在詩歌《八月的最后一個夜晚》中塑造的快遞員形象。一個孤獨的夜晚,一盞昏黃的路燈,快遞員王志國撓著發癢的蚊子包,詩意就此萌生。在八月的最后一個夜晚,王志國累得癱坐在街邊,思念著家鄉的老母親,計算著開銷余額,也期待著即將上漲1毛錢的派費。此時的王志國形象就是千萬個快遞員的縮影。
在以快遞員為主角的網絡紀錄片《金牌快遞員》《她們的“飛馳人生”》《速遞·生活》《這十年》等作品中,視頻創作者們用跟拍或者親身體驗的方式呈現快遞業忙碌的一天。寫實的鏡頭語言讓我們看到快遞員們如何在卸貨、送貨、收貨、打包等各種復雜場景中自由切換,他們經常一邊穿梭于繁忙的街道,一邊不斷地接聽各種電話,仿佛擁有無盡的體力和高效處理多任務的超能力,堅忍、勤勞的快遞員形象也讓人們感受到快遞工作的艱辛與不易。
快遞服務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周圍的人、事、物都與他們發生著聯系,各種生活和實踐的細節、情節構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豐富圖譜。在很多作品中,快遞員不僅是一個送貨員,還是一個傳遞溫暖和希望的信使。2020年,武漢快遞員汪勇義務接送醫務人員上下班,甚至發動身邊的朋友一起組成義務車隊,為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解決了10公里以上的出行問題。他的事跡被改編為紀實廣播劇《快遞小哥搞定金銀潭醫護難題:我送的不是快遞,是救命的人啊》、紀實文學《生命擺渡人》,也成為電影《穿過寒冬擁抱你》中主人公“阿勇”的原型,行俠仗義、不求回報的平民英雄形象被呈現在大銀幕上,感召著更多人對需要幫助的人施以援手,為建立更友善和諧的社會奉獻力量。
快遞小哥的職能還不止于此,在視頻平臺上搜索快遞小哥,我們會發現這是一個“藏龍臥虎”的群體。他們在馬路上給心肌梗死病人做心肺復蘇、提醒獨自在家的小女孩不要給陌生人開門、化身“蜘蛛俠”爬樓破窗滅火……更傳奇的英雄形象出現在一些以快遞小哥為主角的網絡電影中:在電影《超級快遞》中,快遞員跟國際大盜斗智斗勇;在動畫片《快遞俠》中,快遞員擁有超能力,在夜晚化身俠客,守護城市安寧。事實也是如此。共青團北京市委員會發布的《北京市“快遞小哥”群體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六成的被調查對象在送外賣或者快遞的過程中幫過他人。
在很多人看來,快遞員要隨時接受派件系統的指令,風餐露宿、風雨無阻,除了奔波還是奔波,不關心他人和世界。事實上,他們在城市穿行中,也收獲著鮮活的生命體驗,有著豐富的精神世界。前快遞員胡安焉是其中風格鮮明的一員。2020年,他曾以一篇網絡非虛構作品《我在德邦上夜班的一年》獲得關注。作為作品的延伸,《我在北京送快遞》收錄了他十余年間輾轉于廣東、廣西、云南、上海、北京多地,先后從事快遞等多份工作的經歷。在與外部世界的碰撞中,他逐漸撞出自我粗糙的邊界與輪廓,收回了精神疆域的自決權。
“假如說,工作是我們對個人意愿的讓渡,那么與此相對的生活的另外部分,就是那些忠于我們意愿的,我想做的事情和追求——無論其內容為何,我在這里暫且先稱之為自由吧。所謂的自由,實際上在于你能意識到什么,而不在于你享有什么。”在他的描寫中,讀者似乎也和他一同上路,當電動車在城市行駛的時候觸摸到了風的形狀,在那一瞬間,彌補了在地經驗的匱乏感。這樣看來,像胡安焉這樣的城市游歷頗有德國思想家本雅明筆下“漫游者”意味,當他們以“異鄉人”視角觀察大都市時,也在反觀自身的精神世界。
他的故事也讓讀者看到,一個人在有限的選擇和局促的現實境遇中,依然有理解這個世界或者包容他人的可能性。跟胡安焉一樣,入選2022年北京冬奧會火炬手、熱愛馬拉松的快遞小哥欒玉帥,中國詩詞大會上走紅的快遞小哥曹中希,他們以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感染了身邊人,也通過互聯網激勵了更多人。
總的來看,快遞員形象是從當代中國現實土壤中孕育生成的,聚集著各種時代信息。現實中的努力跋涉與精神上的成長突破,也構成了人物形象塑造的較大張力,因此,他們具備成為文藝作品中時代新人的潛質。不過,目前對外賣員形象的塑造還不夠充分。同時,對快遞員形象的網絡呈現中也出現了一些值得警惕的趨勢。在一些博人眼球的網劇中,外賣員、快遞員、流水線工人等不同身份的主人公經歷著相似的人生,講述的都是遇到天賜良機,或是偶遇貴人,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的逆襲故事。身份在這里只是一個為了尋求戲劇反差的空殼,并沒有任何真實的意義。
我們期待,有更多關注快遞員的優秀網絡文藝作品出現,也期待更多的一線快遞員成為文藝創作者,以短視頻、非虛構文學等各種形式觀察世界、分享日常。相信在這個變動不居的世界里,這些作品呈現出的新的經驗將匯入更廣闊的集體經驗,為這個時代留下堅實的注腳。
(作者:何瑛,系山東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