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荊楚網(湖北日報網)訊(通訊員 張和平 殷智慧 厲敏)10月16日,華中農業大學舉辦了“良田萬景,糧安天下”世界糧食日系列活動?;顒雍w中華農耕文化展、種子解剖作品展、秸稈藝術裝置、手工互動體驗等多項內容,吸引了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代理代表在內的眾多師生參與互動。

活動布景(郎一陽 攝)
活動將歷史、藝術與科學相結合,帶領師生感受一粒種子的力量,感受科技興農的使命與擔當,感受“良田萬景,糧安天下”的盛世。在展區中,觀眾可以看到北京東湖林遺址出土的炭化粟,這些炭化粟是我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粟遺存。觀眾還可以看到浙江田螺山遺址出土的炭化稻以及浙江良渚遺址出土的炭化稻,分別距今6500年和4500年。
這些豐富的展品和詳實的資料,展現了農業從古至今的演變軌跡,觀眾仿佛穿越時光,親身體驗從“南稻北粟”到現代農業科技的歷史變遷,感受積淀厚重的中華農耕文化。

學生紛紛駐足觀賞(郎一陽 攝)
活動中一系列種子創意作品引發現場關注,如種子解剖作品,通過高清圖像展示了種子的內部構造,生動呈現了從胚珠、胚芽到種皮的每一個細節,帶領觀眾深入到植物生命的微觀世界,感受生命的精妙與偉大。種藝畫作品,采用五色土孕育出的各色種子進行藝術創作,這些極具創意和美感的視覺藝術作品都承載了豐富的文化內涵。
大型秸稈藝術裝置是本次活動的亮點之一,現場用稻穗鋪陳出豐收之美,用秸稈裝置出自然之樸。稻草編織的藝術裝置如“黍稷盈倉”“穡野豐穰”等作品,再現了豐收時節的盛景。
“我特意從襄陽趕回來,參加學院這次的世界糧食日活動,昨晚我就過來看了秸稈搭建的場景,我覺得很棒?!比A中農大植物科學技術學院2022級農藝與種業專業研究生張澤通這樣說。張澤通從2021年開始創業,目前已在湖北襄陽流轉了1000畝土地,進行水稻種植。國慶期間,其基地正值水稻收割之際,稻草打捆機將秸稈歸攏收集并壓縮打包,將原本飼料化的秸稈送往了武漢。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代理代表維諾德參觀種子解剖作品展(郎一陽 攝)
中國工程院院士傅廷棟現場觀看了中華農耕文化展與種子解剖展,給予了高度贊賞和充分肯定。聯合國糧農組織駐中國代理代表維諾德(Vinod Ahuja)、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代表處項目官員傅榮也來到活動現場,和師生們親切互動交流。維諾德認為,校園里如此多的年輕人給了他很多積極能量,在這個特殊日子里看到學生們對農業可持續性的關注和探索,學生們將藝術與科學相結合,通過藝術手段將農業文化表現出來,這種創新方式讓他深感欣喜。

同學們在參觀展覽(李佳怡 攝)
此次世界糧食日活動還吸引了來自法國的專家學者、湖北省作物學會專家駐足參觀,甚至一些幼兒園也計劃組織孩子前往參觀學習。
活動組織者、華中農業大學植物科學技術學院黨委書記周雄表示,“傳承好中華農耕文化,有助于增強新時期建設農業強國的歷史自信和文化自信。通過此次活動,學校向學生傳遞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國家戰略理念,強調糧食安全不僅關乎農業發展,更關系到社會的穩定與未來?!?/p>
Copyright ? 2001-2025 湖北荊楚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互聯網新聞信息許可證 4212025003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鄂B2-20231273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鄂)字第00011號
信息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 1706144 -
互聯網出版許可證 (鄂)字3號 -
營業執照
鄂ICP備 13000573號-1
鄂公網安備 42010602000206號
版權為 荊楚網 www.cnhubei.com 所有 未經同意不得復制或鏡像